这才是女儿家送的物件,既多情体贴,又雅趣温柔,本该送给自己才是,为何哪里都有贾琮……
宝玉心中悲愤莫名,但父亲贾政就在堂上,他即便满腹委屈不满,也不敢造次多嘴,只能是硬憋着。
……
抱琴又开了礼盒下层,里头放了六份礼物,各是两柄檀香折扇、红麝香珠二串,内供线香一盒。
说道:“这是送给二姑娘、林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薛姑娘的礼数,虽不贵重,都是日常得用。”
又从礼盒中取了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锭子药,各为一式三份,送给王熙凤、李纨、薛姨妈。
最后从礼盒中取出一本书册,蓝皮黄纸,透着古朴儒雅之气。
说道:“姑娘因是凤藻宫女史,日常跟随皇后操持宫务,各宫嫔妃常有事由往来。
因此到了年节之时,各宫都有些人情馈赠,凑巧得了本李义山诗集,是正经前宋拓印刻本。
姑娘说林姑娘出身文华之家,饱读诗书,又听闻素喜藏书,便借花献佛,送给林姑娘赏玩。”
抱琴将诗集捧给黛玉,忍不住对她仔细打量,她清楚元春对黛玉,为何格外看重,另赠古籍拓本。
见黛玉仙姿灵秀,凤眸水润,俏美无方,心中暗赞,果然和三爷很是登对……
贾母疼爱黛玉,还在三春之上,见到大孙女对外孙女亲近,自然心中欢喜,满脸笑容。
旁人如贾政、迎春等人,都知元春聪明睿智,人情通达,不同于其他姊妹。
他们以为元春知晓贾母疼爱黛玉,才对她格外优厚,所以都没多想,却不知元春另有意思。
唯独王夫人心中不快,觉得大女儿在宫中太久,根本不知家中情形。
不说自己从来不喜黛玉,当初想让老爷为宝玉求亲,却被姑苏林姑爷回绝,实在大丢了脸面。
更不用说上回黛玉那些话语,勾得宝玉疯病发作,要生要死闹一场,王夫人至今想起心有余悸。
这些事可都是林丫头闹出来的,大丫头不知家里底细,姊妹几个送礼,还特地给林丫头加送礼数。
她在宫里呆了十年,当真是呆糊涂了,做事都扣不住分寸,年中回家当真好好点拨一下……
……
黛玉结果诗集,笑道:“我虽无缘见过大姐姐,素日听姊妹们说起,都说大姐姐极好的。
没想到还这般知心亲近,我最喜欢的诗句,便是李义山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大姐姐恰送了李义山诗集的宋版孤本,姊妹两个虽没见面,可算是心有灵犀,这诗集我极喜欢。
抱琴姐姐回宫之后,一定帮我谢谢大姐姐,我也选一件贴心的,回赠给大姐姐,让三哥哥帮我送进宫去。”
抱琴笑道:“姑娘当真送对了东西,林姑娘喜欢便是最好。”
贾母见抱琴做事细密,落落大方,各人奉送节礼,言语应答,丝丝入扣,很是妥帖周到,心中十分赞许。
请她落座问了不少闲话,不外乎大孙女在宫中,日常如何起居,宫中任事如何等等。
抱琴皆是对答如流,,贾琮在旁留意,发现她说话很有分寸,涉及到宫闱内情,便不着痕迹一语带过。
只是闲聊稍许,抱琴便起身告辞,说是宫规森严,不敢在外久待,掐着时辰回宫。
贾母身为超品诰命,也是常出入宫禁之人,自然知道其中轻重。
况且,大孙女年中要离宫回家,这个关口不好留下话柄,以免生出什么变故。
宝玉见抱琴起身告辞,虽方才她说那些读书举业言辞,让宝玉心中很是失望。
但见她容颜秀美,身姿窈窕,实在是一等俊俏女儿家,心头不由一阵发热。
……
说道:“老太太,抱琴姐姐帮大姐姐送年礼,来回奔波辛苦,就让我送抱琴姐姐出门吧。”
宝玉说了这话,心中有些得意,自己这是礼数之举,即便老爷也挑不出毛病。
还能借此亲近抱琴,能与她说道一番,女儿水做的清白道理。
好让她知道贾家男儿,并不只一个贾琮,自己更有他没有的好处。
想到自己这等形容风仪,愿意亲自送丫鬟出门,抱琴姐姐必要感动的……
迎春黛玉等姊妹听了宝玉这话,各自脸色古怪,她们都深知宝玉脾性,都清楚他什么主意。
王夫人却脸有笑容,觉得儿子到底知礼数,虽说抱琴是个丫鬟,原本位份不够。
但毕竟是大女儿贴身之人,又是从宫里出来的,多少有几分体面,让宝玉相送也算合理。
抱琴本来提前告辞,自然有她的打算,没想到宝玉突然说出这话,她哪会想让宝玉相送。
连忙说道:“抱琴多谢宝二爷盛情,只是姑娘出宫之前,因听到一些官场之事,和琮三爷有些关联。
这次回府送年礼之外,便让我向三爷传话……”
宝玉一听官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