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唐天将军 > 第三百六十六章 我们殊途同归,等待东北的鼓声

第三百六十六章 我们殊途同归,等待东北的鼓声(2/5)

忠却还在宰相的位置上。”

    “还有那东北的安禄山,已经整合了奚、契丹、靺鞨、室韦、同罗等胡部,他随时都会将兵南下。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要造反,但圣人就是不信。”

    “我认为内地武备松弛,安禄山将长驱直入入中原,威逼两都。如此情况,我有什么理由不做准备呢?”

    李瑄阐述当今朝廷的弊病,列举某些人的罪行。

    并笃定安禄山一定造反,他准备兵马,是为对抗即将造反的安禄山。

    西域这种情况,隐瞒不了多久。

    大雨停下后,杨国忠长期失去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一定有所怀疑。

    除了安禄山,李瑄也是杨国忠要铲除的对象。

    “大都护,一旦安禄山造反。圣人必然幡然醒悟,会罢免杨国忠,请您回去主持大局。您的机会就来了!曲沃代翼,被人诟病千年,小宗代大宗,终为人不耻。”

    颜真卿向李瑄说道。

    以李瑄果断的性格来看,绝对不是要当权臣。

    历史上权臣没有几个好下场,哪怕自己安稳,后代子孙不得好活。

    唯一解释就是,李瑄想要代替大宗。

    “清臣之言,皆为假设。我笃定安禄山如果造反,圣人不会罢免杨国忠。而且圣人会招我回去,让我带领久未训练的南衙禁军和新招募的士卒,但凡有一点差池,圣人都可能杀了我。”

    “大丈夫顶天立地,我敢拍着胸脯说,我死以后,大唐将没有未来。我不能死,只能出此下策。”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儒家的经典,但自古大臣往往混淆,将君王看得至高无上。这是一个国家灭亡的因素。”

    李瑄没有点明自己举事的时间,自己是否想谋朝篡位。

    他知道他现在还不能承诺只是为了辅佐新君,效伊尹、霍光故事。

    因为李瑄要笼络他的利益集团,就不能只是如此。

    他有更重要的使命!

    他在谋划这个时代难以想象,且无法认同的事情。

    来到这个世上,要倾尽全力,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哪怕无法改变,也证明自己曾经努力。

    受国以垢,是为社稷之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之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周朝的时候,如果国家发生饥荒灾祸,国君需依礼食素、停乐甚至戴孝,一直持续到饥荒结束为止。

    君主把百姓视作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要求君主必须为陌生人哭泣,但在私人情感外的礼乐层面上,他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位置。

    历史上,老子与孔子的相遇为太阳与月亮的同现,孔子和老子之所以聊的来,就是因为他们在周礼上的思想是一致的。

    但周礼后来荒废,后世的君王也懒得再克扣自己。

    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虽然成为国家信仰,实际上没有哪个皇帝真正做到这一切。

    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含义虽变,但本质不变。

    李瑄坚信自己能做到。

    “曾经大都护对皇帝之忠,天下尽知。一旦背弃。即便功勋卓著,也会使天下不服。”

    颜真卿还是认为李瑄在剑走偏锋。

    边将起兵,遗患无穷。

    李瑄所作所为,将毁于一旦。

    以前李瑄的谦逊、恭谨,也会被骂为王莽之流。

    数年前,在敦煌城的时候,李瑄与颜真卿之间有一番谈话。

    那时李瑄就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他是最早知道李瑄要变法的人,李瑄引经据典,声称要么如商鞅一样车裂而死;要么如李悝一样自杀而亡。

    这是忠贞不二的表现。

    现在的不同寻常,又冲击着颜真卿的内心深处,感觉到迷茫。

    “太宗皇帝说过,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春秋时期管仲也说过忠于社稷,大于忠于君王。我身体留着太宗皇帝的血脉,我忠于社稷,忠于国家,忠于百姓,无愧于心!”

    李瑄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不会动摇。

    臣子更应该忠于道义,而非君王。

    如果谁阻止他入关,他一定会将其囚禁,哪怕是颜真卿、王昌龄等人。

    他要也为自己的父亲、兄弟姐妹、儿子负责。

    为天下负责!

    这个时候消息泄露,在长安的亲人就危险了。

    所以他以扩建官道为由,在所有的道路上布置大量游骑。甚至连通往小勃律、大勃律的路都封锁,以免消息从吐蕃传入大唐。

    当然,一些普通的商人和百姓,还不知道李瑄要造反。

    短时间内,还在李瑄掌控之中。

    “如果安禄山率领燕云铁骑造反,必然联合东北诸胡。唯有大都护能抗衡之。”

    就在这时,岑参发话对李瑄表达支持。

    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