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唐天将军 > 第三百六十三章 王莽谦恭未篡时,天宝十三载

第三百六十三章 王莽谦恭未篡时,天宝十三载(1/5)

    李瑄的《菊花》一诗寓意颇深,历经寒冷,而最终雕零。

    可以延伸想象,是李瑄,是杜甫,也是王维。

    杜甫和王维感触良多的同时,诗兴大发,各吟一首菊花,互相品读,兴致盎然。

    他们逗留许久,跨过这开满菊花的小院,向日落的地方而去。

    “子美,杨国忠将你的仕途之路断绝,我只能让你成为我的僚属,你愿意去西域吗?”

    一番别样的游离后,回到驿站旁的酒肆饮酒,李瑄向杜甫询问道。

    他知道杜甫不再为官后,诗风已然大变,但被被认为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比如杜甫不久前所作醉时歌。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最后笔锋一转,甚至说道“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将圣人孔子,和大盗盗跖一起说出,作为“奉儒守官”,标准儒家的杜甫,很意味深长。

    明显是明嘲儒术,实际上暗讽刺时政,乃至李隆基。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感慨,和自身遭遇的愤懑。

    “郡王麾下人才济济,杜甫无能,家中也有妻儿照顾,无法再为李帅效力。”

    杜甫婉拒李瑄的邀请。

    以前他想济世安民,充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经过数年为官后,心境大有改变。

    从李林甫“野无遗贤”开始,他所看到的,所认知的,都打破他对政治的幻想。

    他亲眼见证开元盛世,到天宝十载以后,化为黎民的哀叹。

    为什么圣人会纵容五杨呢?谁又懂得苍生的苦楚呢?

    那“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渐行渐远。

    而他的“恩相”李瑄,一心为国家,为苍生百姓,却罢相遭贬。

    这无一不再打磨杜甫对政治的热情,以至于现在杜甫心灰意冷。

    如果国家有难,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帮助。但现在杜甫则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家中有一些薄田,栽种一些果树、药材,杜甫自认为可以养家糊口。

    “在西域为将,不是我的心愿。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李瑄微微摇了摇头,惆怅地说道。

    他的话没说完。

    只是不知道再回来的时候,杜甫和王维会怎么看他。

    他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让杜甫今生不再写下《三吏三别》。

    他一定会做到。

    “郡王再回长安,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天下百姓的希望。”

    杜甫以为李瑄要重回为相。

    他已经看到盛世之下的暗流涌动,只有天水王重整朝纲,才能让大唐恢复开元年间的盛世。

    “摩诘,有无念想,再度西去。”

    李瑄又问王维道。

    此时王维还担任文部郎中的职位,但只是挂了职衔而已,大部分时间称病在家。

    由于文坛领袖的身份,杨国忠不想去搭理王维。

    “虽向往西域之景,但我更不可能离开长安。”

    王维向李瑄回答道。

    他的心境已经变得不一样了,觉得自己再难涉足政事。

    对自己的前途也不抱有任何希望。

    王维有自知之明,知晓圣人在利用他“一代文宗”的身份,装扮盛世,粉饰太平。

    “可惜!今日我们相约在白鹿原上,下次郊游饮酒不知是什么时候,希望还有下次吧!”

    李瑄知道不可能,只是随便一问。

    “郡王才华无双,是能兼济天下的相才,是古今未有的大将军,我们的诗词,未能描绘郡王十一。能受到郡王的礼遇,也是我们的幸事。只要郡王回长安,我们随时会见面。”

    王维也错会李瑄的意思。

    就身份而言,他与杜甫都差之千里。而李瑄与他们相交,是文人,是朋友。

    十年来,李瑄的身份一再提高,王维都未觉得疏远,千万里赠诗,情意绵长。

    李瑄只是笑了笑,他们今夜一起饮酒,谈古论今。

    从开元的强大,说到泰山封禅,又说到天宝的危机四伏。

    从姚崇开始的一任任宰相,说道张九龄、李林甫,又说到杨国忠。

    从古代历史,说到诗词歌赋。

    古今大事,又哪有一成不变的。

    说到最后,可能是因为醉了,哽咽难言……

    在白鹿原两天后,李瑄、杜甫和王维一起返回长安。

    不久后,李泌从嵩山到达长安,他到达天水王府后,李瑄将他迎入。

    在葳蕤的灯烛下,两人促膝长谈许久。

    没有人知道他们谈论什么,翌日离开的时候,没有送别的仪式,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李泌又前往他的终南山。

    时间匆匆,很快就到十月下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