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翻身下马,连滚带爬地奔来,手中明黄卷轴沾染着尘土与汗水,“东南危急,陛下令您与杨将军即刻驰援徐州!”
李星群接过圣旨,展开的瞬间,眉头骤然拧紧 —— 圣旨上 “方腊围徐州,官军被困,十日内需援军抵达” 的字样,像重锤砸在心头。他虽知道东南有战事,却没想到已危急到这个地步。杨延昭凑过来看完圣旨,脸色瞬间沉了下来,随即眼中燃起战意:“方腊竟敢围我大启城池!末将这就去整兵,一日内完成集结,明日一早就出发!”
李星群抬手按住他,语气凝重:“将军先别急。徐州被围月余,方腊军势正盛,咱们不能贸然行军。你先去清点兵马、粮草与火器,尤其是火枪与火炮的弹药,务必足额携带;同时,让斥候先去东南探路,摸清方腊的布防与行军路线,避免中了埋伏。” 他顿了顿,补充道,“山西路的防御交接也要盯紧,让留下的将领每日巡查工事,绝不能给清国可乘之机。”
回到府衙,李星群召来陆务观,将山西路的政务、军务一一托付:“我走之后,你每月向开封府递一次奏报,重点说明清国动向与民生情况;煤矿、铁器作坊的生产不能停,要保证边境守军的物资供应,尤其是火枪与火炮的弹药;苏师姐的医馆若遇困难,府衙要第一时间支援,绝不能让民生出乱子。”
陆务观躬身叩首:“大人放心,属下定死守大同府,等您凯旋归来!”
傍晚,大同府城门楼上,李星群望着远处的群山。夕阳将天空染成血红,像极了东南战场上的硝烟。他想起十年前初到大同府,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却要暂时离开,奔赴另一场生死之战。
“爹爹,你要去打仗吗?” 李群抱着他的衣角,仰着小脸,大眼睛里满是担忧,身后的念念与李卫也紧紧跟着,神色紧张。
李星群弯腰抱起女儿,轻轻擦去她眼角的泪珠:“爹爹要去帮徐州的百姓赶走坏人,等打赢了,就回来陪你们放风筝。” 他转向柳珏与赵香香,眼神带着托付,“家里的事,还有孩子们,就拜托你们了。”
柳珏递过一个包裹,里面是伤药、衣物与几张东南舆图:“我托人标注了徐州周边的地形与方腊可能的布防,你行军时务必小心。东南湿热,记得让将士们多备些防暑的草药。”
夜色渐深,大同府的灯火次第亮起,却驱不散军营里的肃杀之气。杨延昭正在校场清点兵马,号角声与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为即将到来的驰援之战做准备。李星群站在府衙回廊上,望着远处的军营,心中清楚 —— 这场驰援,不仅是解徐州之围,更是与方腊的生死较量,若败,东南半壁江山恐将易主。
次日清晨,杨家军三万将士在大同府城外集结,旌旗猎猎、甲胄鲜明,火枪与火炮整齐排列,在晨光下透着冷冽的杀气。李星群身着青色官袍,腰佩长剑,与身披铠甲的杨延昭一同翻身上马。当马蹄声响起时,大同府百姓自发站在街道两侧,捧着干粮与水,高声喊道:“李大人、杨将军,一定要打赢啊!”
李星群回头望了一眼大同府的城墙,那里还留着抵御西凉的箭痕。他心中默念:“大同府,等着我;孩子们,等着我。徐州之围必解,东南之乱必平!” 随即勒转马头,与杨延昭并驾齐驱,朝着东南方向疾驰而去。尘土飞扬中,杨家军的身影如一道钢铁洪流,朝着那片战火纷飞的东南大地奔去,去解徐州之围,去迎击势头正盛的方腊军。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