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意思大家都很理解,在东亚社会,对死亡这件事向来是极其避讳的,与死亡有关的一切事,也自然变成了禁忌。
《入验师》中对生死的探讨打破了东亚社会一直以来的禁忌话题,引起了很多读者的生死共感,让死亡这件事在读者心中变得不再那麽可怕。
包括中对于职业选择的困惑丶对职业尊严的维护和亲情关系的处理,都让许多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在香江社会大家都很忌讳从事殡葬行业的件夫,很多人家有喜事时甚至不愿意让从事这一行的亲属出席。
但在看完了《入师》后,至少在刘以所知的范围内,大家对于从业者们的印象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开始抱有尊重。
大家听着刘以的话,不由得点头认可。
陶然说:香江人对于死亡和殡葬看法的改变,也许会从这部开始。
林朝阳谦辞道:哪有那麽大的影响。
潜移默化,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有这麽大的影响。陶然笃定道。
林朝阳笑着摇摇头,没有与他争辩。
如果是那样的话,当然更好。
晚上九点多,林朝阳带着几分醉意回家,陶玉书说下午董桥来家里找他。
说什麽事了吗?林朝阳问。
说香江中文大学想找你。
他们找我能干什麽?做演讲?
想给你颁个荣誉博士学位。
听着陶玉书的话,林朝阳酒醒了一半。
给我颁学位?这是闹哪出儿?我又不是他们学校毕业的。
谁也没规定一定得是本校校友才能获颁荣誉学位啊!
陶玉书看起来很高兴,她自小在燕大长大,有严重的学历崇拜和名校情结,香江中文大学想给林朝阳颁学位,她自然高兴。
你没给他们学校捐钱吧?林朝阳脸色怪异的问。
陶玉书风情万种的白了他一眼,胡说八道什麽呢?
夫妻俩这番对话是有说法的。
86年时,金庸给香江大学捐了800万港元,随后拿到了个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因为捐款在前,拿博士在后,去年这事被香江大学的高级讲师黄康显翻了出来,在《信报》上发表文章将金庸大肆批判了一番。
黄康显的文章刊出后,金庸气愤异常,委托律师向黄康显发出律师函,提出了要求对方登报导歉丶赔偿名誉损失等要求。
以金庸今时今日在香江商界丶文化界的地位,如此大张旗鼓的反驳一个学校讲师的话,多少有些落了下乘。
关键是黄康显没有虚,在收到金庸的律师函后又在报上有理有据的回了金庸一番,闹的老同志灰头土脸。
??¢○
金庸一辈子力争当个体面人,没想到临老被人将面皮扯下来揉搓了一番。
意识到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沦为公众笑柄后,金庸果断选择了沉默。
最后时间长了,这事也就没人关心了,
陶玉书一说要香江中文大学要给自己颁个荣誉学位,林朝阳立刻想到了金庸这档事。
要说体面,他林某人比金庸体面多了,可不想为个荣誉学位闹的灰头土脸。
香江的学位那麽贵,我才不舍得给你买呢。陶玉书调侃着说道。
你这话小心别叫咱们的股东听到。
夫妻俩了两句,林朝阳拿起电话给董桥回了个电话。
他问起香江中文大学怎麽会想着要给他颁荣誉学位时,董桥说:明天见面说吧。
次日上午,林朝阳和董桥在兰芳园约见面,董桥身边还有个斯文的西装男。
朝阳,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香江中文大学的校务委员会主席李国能。
校务委员会通常由领导丶中层干部和学校骨干力量组成,在香江又有不同,经常会有社会贤达参与其中。
而校委会主席,权力之大更是可以制衡校长。
李国能出身香江李氏,家世显赫,毕业于牛津大学,回港后成为大律师,今年才到香江中文大学任职。
林朝阳与李国能握手寒暄后落座说起来,林朝阳跟李家的李兆福也有些交情,而李兆福是李国能最小的叔叔。
当初林氏影业能顺利收购玉郎机构,李兆福出力不小。
虽然李兆福现在已经淡出证券行业,但双方偶尔还是会通话。
不过李家家大业大,兄弟之间不算和睦,尤其李兆福是个强人性格,跟家里几个兄弟多有不睦,因此林朝阳和李国能都默契的没有提起这件事。
董桥七十年代曾于香江中文大学任高级讲师,再加上他跟林朝阳又十分熟识,所以李国能才找到了他来当这个中间人。
香江高校界一直以来学习欧美高校,不时便会联系社会名流颁个荣誉学位。
背后的目的也简单,高校办活动丶搞捐赠都需要人脉,这些颁出去的荣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