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文豪1978 > 第520章 也许会从这部小说开始

第520章 也许会从这部小说开始(2/5)

   又过了数日,林朝阳接到了刘以的电话,说想以《香江文学》的名义请他做个访谈,林朝阳欣然应允,两人约在了杂志社见面。

    《香江文学》85年才创刊,时间并不长,但因为开放丶包容的风格,这份刊物自创刊以来就发表了许多香江丶湾岛丶内地以及东南亚各国不少华文作家的作品,在香江文坛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的影响力。

    杂志社的办公室在湾仔摩理臣山道,面积也不大,就两间屋子,里面堆满了书籍和稿件,跟林朝阳去过的那些杂志社编辑部并无不同。

    这是林朝阳第一次出现在《香江文学》杂志社,几个编辑看起来都对他很是好奇。

    近十年以来,两岸三地文学交流日渐频繁,林朝阳是少有的那种作品能够在两岸三地流行的作家,并且影响力极大。

    访谈由《香江文学》的副主编陶然做采访者,地点放在了杂志社的里间,话题是从林朝阳的新书开始的。

    《入师》5月25日在内地的《收获》杂志首次发表,6月25日在内地丶香江同步出版。

    在香江出版近两个月时间,销量达到了9.4万册,读者口碑极佳,文学界也是一致好评。

    一部《大时代》火遍香江社会,有一个好处就是激活了众多林朝阳的潜在读者。

    按照这个销量趋势发展下去,《入师》一年在香江卖个三四十万册不是难事。

    上个月我们杂志发了一篇《入师》的文学评论,叫《以诗意绘就死亡的静谧画卷一一读<

    入师>有感》,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看过,我记得作者署名叫陶然。林朝阳笑容促狭。

    陶然露出几分得意,文章发表之后获得了不少好评。

    然后正色说,不过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给予《入师》这部的,我那篇文章属于沾光。

    他又问:怎麽会想到写这样一个主题呢?

    林朝阳简单的讲述了一下原由,陶然笑着说:这麽说香江的读者应该感谢萧家,要不是他们家想打个gg,我们也看不到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

    林朝阳摆了摆手,谦虚了两句。

    我看你在自序里说,在殡仪馆体验了一段时间生活。这也算是内地作家创作的一个传统了吧?

    陶然出生于印尼,却是长于新中国,中学丶大学都是在内地读的,跟陶玉书还是校友,二人都毕业于燕京师范大学。

    73年才移居香江,因而对于内地的文学传统格外了解。

    内地当代文学的创作基石是现实主义,观察生活丶体验生活是作家的一项基本功课。

    这一点非常好。以我这个读者的视角来看,里那些有关于殡葬行业的见闻,让人印象尤其深刻,这也是丰富内涵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错。

    《入师》自出版之后,文学界和读者的评价都很高,侣伦在《素问文学》发文评价:它是生死渡口的一曲安魂乐章。

    我很好奇,中你那些主人公面对离别丶死亡的感受,都是靠体验生活得来的吗?

    林朝阳笑着说:作家的创作,大多三分真丶七分假,完全演绎生活就成了纪实文学。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个人感受和想像去创作,这才是作家这个职业与众不同的地方。

    访谈进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接近尾声时,陶然开着玩笑说:我听朋友说,你这部在湾岛很受欢迎。

    是吗?可没在湾岛出版啊。

    陶然眨眨眼,没在湾岛出版,不代表大家看不到嘛。

    林朝阳了然的笑了笑,《入师》的风格沉静内敛丶哀而不伤,与现今湾岛正流行的乡土文学的风格在阅读感受上很类似,受到喜欢也很正常。

    陶然又好奇的问:这部会改编成电影吗?

    这也是访谈问题?林朝阳调侃。

    算我个人八卦。

    三个月前《寄生虫》斩获坎城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在香江上映一举轰下3740万港元的票房,

    打破了香江电影行业文艺片的上映记录,广受欢迎。

    之后在湾岛地区和马来西亚丶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上映也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林朝阳的现在是电影改编富矿,所有电影公司都对他的作品垂涎,可他自家有电影公司,改编这种事根本轮不到别的电影公司插手。

    以后有机会的话,会改编的。

    林朝阳的话有些模棱两可,陶然道:希望早日看到这部被搬上银幕!

    谢谢。

    访谈结束后,林朝阳主动提议请《香江文学》的编辑们吃顿饭。

    在香江,坚持搞纯文学是件辛苦差事,赚钱不多丶受众更少,这些人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值得佩服的事。

    吃饭地点选在了太古城的一家餐厅,席间编辑部的两个年轻人对林朝阳很热络,问了不少关于中的细节,一看便是忠实读者。

    刘以喝了些红酒,面色红润,感慨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