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故宫那尊算什么?(3/3)
“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宝晋书印》,这又是谁?”
参会的领导都极为认真,生怕错过一个镜头。
书记也很奇怪:“老林,李定安怎么看这么快?”
“这么大,怎么带?扔这吧……”
“真的假的……你别骗我?”
取出来的越多,领导们的神情越古怪:李定安,这是帝玺,不是馒头……
“没被撕烂之前更长,至少三丈以上……要不怎么叫天下第一草书?”
“那口多大?”
书记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别说,我也有这种感觉:东西太多了,跟大白菜似的……太不真实!”
“长史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长史就是张旭吧?还有印,《如屋漏痕》……李定安,这是谁?”
“好像有点道理……你看,下面还有好多题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右军仆童》,这是谁?”
“对!”
“查馆长,不忙吧……啊,在内蒙?哦,想请你帮个忙……什么,李老师看过的就绝对没问题?谁说的……国博全都是这么说的?好吧……”
他们知道李定安鉴赏水平很高,在文博界、古玩界的影响力也很大,但第一次认识到,竟大到了这种程度?
搞清楚,李定安才是国博的实习研究员,而你们,哪一个不是文物鉴定委员协会的委员,哪个不是全国知名的专家?
“啊……颜真卿?”
个个都领着国家文物局的补贴……能不能有点志气?
“估计是!”
“米芾,他写字的房间名‘宝晋斋’,这方印由此得名!”
书记员忙点头,滚着鼠标。
“他怎么这么肯定?”
“通高一百八十四公分,合宋尺六尺,口径九十二,合三尺……但这口,应该是高七尺,口三尺六!”
但灯光太暗,题字又太小,他们压根看不清楚,所以只能听,所以越发着急。
但感觉这造型,好像和辽博镇馆之宝,北宋卤薄钟没什么区别?
包括图案、纹饰……而且越看越像?
这才是不幸中的万幸。
听听李定安说什么:辽三彩罗汉,整整十八樽?
关键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更或是先入为主,他们怎么看,怎么觉得像?
副局长终于坐不住了:“你们先看着,我出去一趟!”
“柳公权,他的字师法于王羲之,所以自称‘右军仆童’……这句话的意思是:怀素师承于张旭,但字写的比张旭更好。”
怅然间,视频继续播放,李定安撬开了那口铁箱子。
“呀……李白,杜甫?”
“鲁公得尽于楷,怀素得尽于草……这字也好看,但印文怎么这么怪:《赏心十六事》,这是谁?”
“辽三彩十八罗汉,以写实为主,其艺术成就远超罗马雕塑,算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异类。”
“这是赵光义时期刻的……这是真宗赵恒登基后刻的……这是徽宗赵佶时刻的……”
“熟能生巧,他在国博鉴定文物时也这样!”
“哦……”
李定安在外面捡到过汝瓷片,所以都有心理准备,估计这口山洞里肯定有汝瓷,但谁都没敢想过,竟然会这么多?
方圆近六十公分左右的箱子,足足八口。算少点,像梅瓶、四方壶这样的大件瓷器,每箱装四件,八箱是多少?
还有地上的那些碟、碗、砚、洗、杯、盏……等于这座山洞里的汝瓷,可能比如今存世的还要多?
遑论旁边:官、钧、哥、定、弟、青……整整摞满了半边墙,这又是多少?
正惊的心荡神晃,灯光照到了更远的地方:十多樽佛像泛着白光,栩栩如生。
随后,所有人都眯起了眼睛:好大的一口铜钟?
高近两米,钟身由旋纹分隔为六层。第一层为钟钮,呈双龙戏珠。第二、三、四层则为车辂、仪仗、宫卫,不论是纹饰还是服制,都与《宋史》记载一致。
但出奇的,没人反对:想想刚才那些研究员、教授、鉴定委员的态度就知道了:李定安说这东西是什么,至少有九成九,这东西就是什么……
“是不是很珍贵?”
“既便没有李白和杜甫题字,也已经够珍贵了……李定安,要不要带走?”
包括林致远,更包括书记。
随后,眼睛齐刷刷的钉到了故宫童院长的脸上。
童院长脸都绿了:这如果是作原石鼓,故宫那尊算什么?(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