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九百章 护民彰圣德,兴农显奇功

第九百章 护民彰圣德,兴农显奇功(1/5)

    万历维新,在一些人看来,是天老爷和大老爷们,因为分赃不均,开始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开始角力。

    不仅仅是穷民苦力,相当一部分势要豪右,都这么觉得。

    在势要豪右、乡贤缙绅看来,他们也发现是过去自己拿的太多了,而陛下拿的太少了,这才激起了皇权的反抗。

    自从有了皇帝这个词之后,君权和臣权的斗争,便从来如此,你来我往。

    势要豪右们看皇帝带着京营军兵,非要多吃一点,也就勉为其难的给皇帝分了点,清丈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得到了执行。

    可是到了万历九年,势要豪右才惊讶的发现,皇帝来真的!

    万历维新,让大明再次伟大,甚至包含了穷民苦力!

    万历九年,废除贱奴籍的圣旨开始推行,到万历十一年正式宣告废除,在那一刻,这就不是肉食者之间内讧的问题,不是肉食者之间斗来斗去。

    这才是让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最惊惧的地方,皇帝不仅要自己翻身,还要天下百姓跟着一起翻身。

    很显然,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存在着普遍的默契,不想让穷民苦力翻身,这刘记豆腐坊刘友嘉的行为,就是典型。

    “姚光启为何要把索赔五银,增加到十五银?”朱翊钧又看了一遍案卷,发现了缺失了一部分的细节。

    王崇古解释道:“那马三强被驴踹折了腿,按照马三强的劳动报酬,再加上受伤,核算出来的十五银。”

    马三强是个穷民苦力,他不知道该要多少钱,他觉得自己没干活,主要是索求汤药钱,但姚光启则认为,因为刘记豆腐坊的公事,负伤不得劳作,这部分误工费也是要算上,所以才涨到了十五银。

    “姚光启这个判罚非常公正,下章礼部,对大明律进行增补,日后有类似告诉,一律按照此事儿为例进行索赔,写进大明律之中。”朱翊钧听闻,肯定了姚光启的判罚。

    其实能够这么判,已经是巨大进步了。

    多少穷民苦力一辈子都不愿意进衙门,还不是因为衙门朝南开,没钱别进来?

    真的对薄公堂,哪有小民冤?全都是老爷冤。

    这个故事在这片大地上,重复上演了数千年了。

    姚光启如此判罚,已经称得上是青天大老爷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但姚光启还是有错,他为何不强制执行下去?是因为朕给他的权力还不够吗?为官一方,为人父母,父母官,父母官,百姓的衣食父母。”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如果连父母官都指望不上了,你让穷民苦力指望谁?只能指望手中的刀兵,倒一倒心中的苦水了。”

    “问题迎刃而解。”

    “姚光启做的已经足够好了,但还是不够好,朕知道他也难,这次就不怪罪他了,申斥一番,下次遇到就坚决执行,把天捅破了,朕给他兜着!朕要是兜不住,就让京营出来给他兜着!”

    到了地方衙门,判罚执行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尤其是这种不涉及刑名,只有民事的判罚,很容易就会变成和稀泥。

    衙门里也不都是一条心,也是分锅吃饭,这里面的原因错综复杂,姚光启能判成这样,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

    “陛下,迎刃而解,不是这个意思。”王崇古表情更加无奈,陛下有时候用些成语,总是让人出乎意料之外。

    那边黎牙实把胡搅蛮缠,解释为胡人和蛮夷做事风格;

    陛下把迎刃而解,解释为了穷民苦力,反对压迫的行为。

    “其实马三强讨要了几次,都被刘友嘉给骂了回去,自始至终,马三强都没还嘴。”王崇古说起了案子另外的一个细节,马三强上门讨要,被刘友嘉骂了好几次。

    事后上海县衙门调查,马三强没有还嘴。

    不还嘴的原因是马三强有软肋,生病卧床不起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孩子、照顾婆婆和孩子的妻子,他靠着自己双手,改变了人生轨迹,在人生如逆旅之中,获得了短暂的幸福。

    在那天晚上,徐四海遣的四个恶人,把这一切都毁了。

    “陛下说服了臣,陛下圣明,可是这律法,哎…”王崇古叹了口气,他不知道皇帝是否能够理解他的表述,朝廷是几间房、几间宫殿,饭也是要分锅吃的。

    “次辅是想说,国朝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吗?”朱翊钧想了想问道。

    “陛下圣明。”王崇古发现陛下真的是一猜就猜出他要说什么了。

    按照大明矛盾说和生产图说对国朝的新解,就连国朝,都是统治阶级向下统治的工具,更遑论律法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律法从来没有对穷民苦力有过任何的偏袒。

    这次轮到朱翊钧沉默了,麦子熟了几千次,万民从来没有一次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崇古年纪大了,人老了,说话就没了禁忌,所以当面把话说的非常清楚和明白,陛下要想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