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非不是一个19世纪后期,才成立的国家,那恩斯特也愿意学习其他殖民国家的方式,但在19世纪末,传统殖民主义俨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末期。
当时,殖民主义最后的狂潮不过是一轮回光返照,在进入20世纪后,殖民主义呈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越发明显。
所以,站在当时恩斯特的角度,东非即便是要继续对外殖民扩张,也必须做出转变,这也成了后来东非一系列有悖于传统殖民模式的总体思路。
在当时国际社会,即便现在很多国家看来,东非的对外殖民都是十分奇葩的。因为东非在海外扩张中的收益,要远远小于东非在海外扩张的支出。
不过,恩斯特也压根没有考虑短期内的得失,东非想从殖民地获益,不仅仅放眼最近十几年,几十年,而是一直到21世纪,这样可能一直持续上百年的海外殖民体系的维持。
只要这套体系,能够坚持到21世纪,东非迟早能收回成本。
……
1935年5月7日,柏林。
经过前期的铺垫后,今天德国正式拉开了吞并奥匈帝国的大幕。在柏林国会,涌入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两个国家的议员和政府代表。
阿道夫意气风发的坐在上位,向在座的所有人说道:“今天对于德国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经过几代德意志人的努力,德意志地区的统一,将在我们手中完成。”
“德国和奥匈帝国,本来就是一家人,在历史上,两个国家的领土,曾经都是圣神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从1806年算起,整个德意志民族经过了上百年的屈辱和磨难,终于再一次成为一个统一,团结,完整的国家。”
1806年,实际上就是圣神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当然,更准确来讲,当时哈布斯堡被拿破仑的不断削弱,已经无法成为德意志地区广泛认同的领导者。
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在维也纳发布诏书,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放弃帝国皇帝的头衔。然后,彼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现在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
如果说,弗朗茨二世不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那奥地利帝国其实就是神圣罗马帝国,不过在当时哈布斯堡皇室看来,维持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并没有太大利益。
尤其是失去德意志北部的统治力后,哈布斯堡皇室就失去了压制匈牙利等民族的重要资本,所以出于维系帝国统治的需求,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的宣称,反而对哈布斯堡皇室更加有利。
这也就导致,现在阿道夫不得不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灭亡时间定死在1806年,为了能够更好的消化奥匈帝国,只有打着神罗的旗号,才能更加名正言顺。
因为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中本身就包含现在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奥匈帝国大部分区域,而这些区域,又不全是德意志人。
阿道夫说道:“在拿破仑之前,现在的德国,奥匈帝国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原本土地上的国民都是神罗的一分子,而拿破仑出于对这个强大帝国的畏惧,才不得不把这个帝国肢解掉。”
“现在,所有人都又重回了帝国的怀抱,这是整个德意志民族意志的体现。”
虽然有些矛盾,但是阿道夫也只能采用这样的叙事,这里他强行将包括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按上了神圣罗马帝国遗民的身份,从而模糊他们和德意志人的区别。
毕竟神圣罗马帝国是德意志人公认的正统,也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最大公约数。
将匈牙利,捷克等民族视为国家的一部分,这虽然违背了阿道夫的种族理论,可很显然,相较于现实利益,阿道夫的原则也是可以灵活的。
阿道夫的这番拧巴表态,也确实让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代表能够接受,虽然他们来自波西米亚和匈牙利,可谁祖上没有和德意志贵族联姻过,这样他们的身份其实就是可以转变的。
至于不吃阿道夫这套的民族主义分子,肯定有,但是这种人显然非常少,今天也不会被请到柏林来。
阿道夫接着说道:“所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合并,不是德国对奥匈帝国的单方面兼并,而是两个国家重回古老帝国的怀抱。”
“新的国家,或者说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大德意志帝国将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家园……”
在阿道夫演讲结束后,在场的所有人高呼着:“大德意志帝国万岁!”
即便是一些并不心甘情愿的人,在这种氛围下,也只能跟着摇旗呐喊。
而当大德意志帝国成立的消息,从柏林宣告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主流报纸和新闻,争相对这一情况进行了报道。
在东非,莱茵社报告道:“一个国土面积高达一百一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亿两千万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欧洲大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