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剑来 > 第14章 野草

第14章 野草(3/10)

和轻声说道:“国师,那就说定了,将三方结盟地点放在卢氏京城?”

    陈平安点头,笑道:“太子曹焽确实聪明。”

    宋和叹了口气,自家的大皇子宋赓若是有这种见识和魄力,大骊储君之位何必空悬至今?

    第二的中土大端王朝,第三的宝瓶洲大骊宋氏,第十的北俱芦洲大源卢氏,都在浩然天下十大之列的三个王朝,即将缔结盟约。

    缔结盟约的场地,选在哪里,哪国的京城,就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太子卢钧当然是偏向师父担任国师的大骊宋氏,自家卢氏是垫底的,有啥好争的。

    曹焽在得到父皇亲笔手书的答复之后,又寄去一封飞剑传信,建议放在大源王朝京城的崇玄署,准确说来,是放在北俱芦洲。

    大端皇帝觉得可行。与其跟大骊宋氏在这种事情上横生枝节,还不如双方各让一步,把最大的面子都送给卢氏和北俱芦洲。

    如此一来,大源卢氏心里也痛快。既然北俱芦洲重侠义,好面儿,那我们大骊宋氏就给这份面子,本就是北俱芦洲该得的。

    陈平安笑道:“陛下是该跨洲游历一番了。”

    宋和打趣道:“听说那边民风彪悍,最不牢靠建筑的就是祖师堂。我怕去了那边,丢人现眼。”

    陈平安眼神熠熠,说道:“相信我,大骊宋氏皇帝一定可以在北俱芦洲横着走,比什么剑仙头衔、飞升境界都管用。”

    整个浩然天下,就只有宝瓶洲大骊王朝的皇帝,才会有这份待遇。

    因为大骊王朝不曾让北俱芦洲失望,不曾让那么多剑修的慷慨赴死变得无意义。

    宋和其实也有些期待这趟远游,点头说道:“那就去北俱芦洲看看。”

    陈平安提醒道:“陛下,春山书院和林鹿书院,要尽可能扩大招收南方学子的规模,降低入学的门槛,不能学观湖书院。”

    宋和深以为然,“这两座书院学成返乡的士子,再加上将来从蛮荒战场返回宝瓶洲的南籍边军,他们会决定大骊在宝瓶洲的真正民心。国师请放心,我会让礼部和户部近期给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不光是求学的士子,还要重金聘请大量南边有真才实学的夫子先生,一起进入两座书院,可以的话,还要与桐叶洲三座儒家书院、南婆娑洲的醇儒陈氏联系,邀请鸿学硕儒来书院开课讲学,这笔开销,总归是不能省的。”

    陈平安说道:“我到时候可能会亲自抓两座书院的教学,所以现在就提前跟陛下讨要一个春山书院副山长的身份。”

    宋和问道:“只是春山书院的副山长?不是山长?若只是副山长,也该是兼领两书院的副山长吧?”

    陈平安微笑道:“我一个山脚修士,分身乏术,陛下怎么不当个副山长?”

    宋和啧了一声,埋怨道:“国师,你这是什么提议,我能教什么,教他们如何当皇帝吗?讲义的副标题,名为‘造反十讲’?”

    陈平安大笑不已。

    朝廷没有接受礼部侍郎董湖的辞官,相反,陈平安还喊上了这位老侍郎,乘坐大骊军方渡船,一起去趟长春宫。

    董湖陪着国师一起站在船头,俯瞰“吾国吾家之大好河山”,真是美不胜收。董侍郎心知肚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毕竟年纪到了,加上大骊陪都洛京也不是让三四品京官跑去养老“加衔加俸”的地方,此次国师故意拉上自己一起离京办事,其实就是故意赠送的一份体面,以后皇帝陛下考虑礼部侍郎董湖“谥号”之时,想必就会小提一级?

    董湖几次欲言又止,很想要说些什么,年轻国师却是笑了笑,拍了拍老侍郎的胳膊,示意不用见外。

    还记得当年去骊珠洞天那座小镇负责“拓碑”,随后董湖造访龙须河畔,那座兵家圣人阮邛的铁匠铺子,期间对打短工的寒微少年印象深刻,讲规矩,有分寸,事后得知当地少年的大致经历,董湖还奇怪来着,当真没有读过一天书?需知官场最讲究的,不就是个火候?多少公门中人,一辈子都没摸着这俩字的边。

    不过当时董湖最为震惊的,还是短工少年跟阮邛之女的亲近关系,那会儿董湖还觉得有趣,敢情是要就此起势,发家?尤其是得知阮邛亲自出面作保,让少年用那几袋子金精铜钱买下了两间铺子和几座山头,董湖又觉得可能是阮邛并不看好少年的出身,就用这种相对含蓄的方式,算是打发了少年,让对方别再痴心妄想?

    嘿,人生多少个“谁曾想”啊。

    董湖收起这些个思绪,笑道:“国师,当真不与长春宫提前打声招呼?不说什么阵仗摆谱的官面文章,总要让他们多备些瓜果点心、仙家茶酒之类的。”

    新任国师先去长春宫,是合情合理的,毕竟长春宫是大骊宋氏真正意义上的扶龙之臣,成功帮助大骊宋氏走过那段最为艰难的草创岁月。

    遥想当年,作为宗主国的卢氏王朝的军方渡船,经常大摇大摆巡游各个藩属国,故意停泊在各座渡口,目的却不是当下大骊剑舟用以震慑南方诸国,那些渡船就是求财,甚至是买官卖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