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21章 战前巡视

第21章 战前巡视(1/3)

    出了博乐城,再走没多远,道路突然变得宽广起来。

    两侧还有很多战斗的痕迹,烟熏火燎,残破工事。

    这都是宋夏当年大战的遗迹。

    两边百年相争,几乎全在这一线,大宋修建的各种堡寨也集中于此。

    如今这些堡寨内,几乎填满了人。

    定难军的地盘很大,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沙漠,比如河西和灵武平原之间、黑水镇和黑山之间、夏州以北、黑山以南.

    光是大型沙漠,就有五个,还有许多小的,散布在西北。

    所以辽金最强盛的时候,也不愿意进攻西夏,因为这对游牧民族的后勤来说,是个天大的坑。

    他们习惯了一边抢掠,一边作战,要连续走一个月沙漠,后勤跟不上。

    只有从大宋的陕西道,可以直插银夏,算是西夏惟一害怕的灭国路线。

    横山和天都山一线,山脉连绵地势险要,当年刘法在统安城被李察哥击败,西夏控制了天都山和祁连山牧场。

    这段时间,大宋一直派人索要,陈绍也只是推脱,没有给他们。

    天都山是陇右的大门,陇右平原沃土广袤,不管属于哪一方,都是大粮仓!

    陈绍以防备吐蕃的名义,始终把天都山臧底河一带攥在手里,护粮队也是重点驻守在此,致使大宋的陇右失去战略纵深。

    这让大宋一直很不踏实。

    说起来,这地方的吐蕃人,当初和大宋还有一段蜜月期。童贯征服河湟之后,就开始不断征召吐蕃人入伍,让他们去和西夏拼命。

    你玩命用人家,又不给好处,最后导致吐蕃人集体造反。

    过了贺兰园,到了长城岭,就已经是宥州治下。

    陈绍等人,瞧见各个村落堡寨都在张贴劝农令,一大批劝农使,走街串巷。

    根据土地的不同,告诉当地的百姓,来年春上自己的田地里最好是种什么。

    在各个村、寨发放一些劝农犁具,以及勘察哪里的田地荒废,没有被使用起来,然后就要当面问责这土地的主人。

    若是因为懒惰,荒废了土地,就要枷号示众。

    这种政策,是魏礼从大宋学来的,如今大宋不实行了,在这里却很普及。

    陈绍看着自己和魏礼商议的各种政令,在基层被执行的如此之好,不禁有些开心。

    他对许进说道:“没事确实得多走走,能发现很多事,解决很多事。”

    许进笑着附和道:“此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圣人早就告诉我们了。”

    其实许进是大宋传统士大夫,心底不以为然,觉得像陈绍这种,就该在府上待着,由自己这些人来施政。

    但是他已经摸清了陈绍的脾性,自然不会这样说,今后在定难军做事,自己要改变以前的想法。

    陈绍发现,越往银夏走,越是有模有样。而且战争的气息也越来越重,大量征兆民夫采石伐木。

    许进一个劲地夸赞银夏把政令执行的好,陈绍也同意,但是没有他这么开心。

    若是只想着割据一方,当然是够了,但是定难军作为自己的基本盘,恐怕产出不足以支持未来的战争。

    耕地的总量还是太少了,而且受限于地理,呈现鲜明的“绿洲农业”特征。

    稍有旱涝灾害,就可能动摇粮食产量。别看陈绍很大方地暂时供应了种家军半年的粮食,但那也是挤出来的。

    陈绍自己根本都不够用。

    兴灵一带,还是依靠的大唐时候的古渠改造,才有了唐徕渠控灌600顷。

    江南鱼米之乡,以前陈绍可以去买,但是如今也被宋廷管控起来。

    大宋自己也不够吃的。

    所以尽管陈绍占据了很大的地盘,但是他的本钱,真不算丰厚。

    唯有自己祖先的华夏大地,占据大片的草原、富庶温暖的土地、取之不尽的河流。那数千年长盛不衰之版图,才是真正的人间第一流的土地。

    ——

    市井间已经有传言,说是女真马上南下,大宋肯定挡不住。

    到时候难免要打到这里来。

    人们刚过了几天好日子,其实还没有从战争中彻底走出来,所以也不害怕。

    毕竟在这片土地上,和平从来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才是常态。

    至于那些武将军官,心情就更复杂了,他们渴望建立功勋,对自己阵营如今的实力也很自信。

    但是开战就会死人。

    等到十三天之后,陈绍等人已经从博乐城,到了银州。

    这段路途很长,陈绍走的不快,其实是越到后来越慢。

    但是他觉得自己获益良多。

    有时候真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多走动走动,才能够了解民间疾苦,以及自己的政令在哪里有不足,在哪里很成功。

    今后以此为根据,查缺补漏。

    否则作为独裁的统治者,在高楼中做出一道道决策,很可能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