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衍弟: 一别近十载,音信全无,兄甚为挂念。恬儿、毅儿成长喜人,弟何时来看为兄和两位小侄?
论及天下,如今大王东出函谷,志在一统。此乃我辈军人建功立业之时。然军中征战,亦需朝中奥援。弟若有意东山再起,兄自当扶持。"
写到这里,略显断笔,似乎在斟酌用词而行文中断:
"但我辈皆知,武人与文臣往来,最忌形迹过密。大王英明,权柄把持,洞察秋毫。若要配合,当如流水润物,不可如洪水冲堤。"
接下来的内容让李明衍眉头紧锁:
"另有一事相告。如今军中隐有两派。一为大王新宠李信将军,年少有为,深得圣心。廷尉李斯亦多方援手,朝野皆称'二李',声势日隆。 一为王翦老将军所领诸将,皆秦国宿将,战功赫赫。然老将军功高德厚,渐有为大王欲为大王尽忠而不得之感。 李信将军近日奉命南下,将至蜀中整军。其意在整合巴蜀之兵,想必会与明衍有所接触。弟当早做准备。"
信的最后,蒙武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关键时刻,兄必有相助。"
李明衍放下信,在书房中踱步。两封信传递的信息都很明确——朝堂形势复杂,李斯权势滔天,而且军中也有李信这个新贵在崛起。更要命的是,李信要来蜀地了。
"主公在想什么?"张良的声音在门外响起。
"子房来得正好。"李明衍招他进来,将两封信递给他。
张良仔细读完,沉吟片刻:"形势比预想的更复杂。李斯父子,李信将军,这'二李'联手,在朝堂和军中都有极大影响力。"
"最麻烦的是李信要来蜀地。"李明衍皱眉道,"此人年轻气盛,又有秦王撑腰。若让他在蜀地站稳脚跟..."
"就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张良接话道,"不仅如此,他若借军权插手地方政务,李冰老师留下的官僚体系恐怕也保不住。"
两人对视一眼,都明白事态的严重性。
"子房有何建议?"
张良在室内踱了几步,目光渐渐锐利:"主公,我们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想办法布局,往李信和李斯身边安插眼线。"他竖起一根手指,"不只是为了监视他们,更是为了及时获取朝堂动向。昌平君和蒙武虽然愿意帮忙,但他们看到的未必是全貌,听到的也未必是真相。我们要有自己的信息渠道。"
李明衍点头:"此事需找合适时机,也需合适人选,要放在关键位置。"
"第二,"张良继续道,"李信来蜀,我们不能回避,反而要主动迎接。"
"主动迎接?"李明衍有些意外。
"对。"张良露出一丝冷笑,
"蜀地山高水深,地形复杂。"张良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外来的将军,想要真正掌控这里的军队,没那么容易。我们也正好接这个机会,看看这个将军,是个什么行事风格。"
"有理。"李明衍赞道,"那第三件事呢?"
张良的表情变得严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主公必须尽快完成蜀地布局,然后北上入朝。"
他走到地图前:"您看,韩国已亡,赵国危在旦夕。一旦赵国覆灭,秦军东进的步伐会更快。到那时,朝廷的重心会完全转向军事。"
"而那时,正是主公入朝的最佳时机。"张良转过身,"秦王需要的不仅是能打仗的将军,更需要能治理新占领土的能臣。主公精通水利,正是秦王需要的人才。"
李明衍沉思片刻:"但李斯不会让我轻易立足。"
"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张良神秘一笑,"我相信主公肯定有所安排。"
"不错。"李明衍笑道,有着高手对话的心照不宣之感。"我仍将以水利切入,以天下水利图献宝于秦王。"
"正是。水利是国之根本,也是主公的独门绝技。"张良解释道,"李斯精通法术,但不懂水利。若主公以治水功臣的身份回朝,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