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衍适时插话:"明哲保身,这是乱世求存的不二法门。"
"不仅如此。"张苍继续道,"古蜀国灭亡后,曾有数次复辟叛乱。每一次,都有旧贵族拉拢罗家参与。但罗承和他的继任者罗泽,都严守中立,甚至主动向秦国官府报告叛乱消息。"
巴清若有所思:"所以罗家不仅躲过了清洗,反而成了秦国拉拢的对象?"
"正是。"张苍点头,"秦国治蜀,需要本地豪族配合。罗家识时务,又有深厚根基,自然成了最佳选择。到了第八代家主罗明,罗家已经重新获得了官府的信任。"
他停顿片刻,目光变得锐利:"而现任的第九代家主罗天,是个颇有野心的人物。他时常对人说,要恢复罗家在古蜀国时期的荣光。"
"野心..."李明衍轻声重复这个词,"有野心不是坏事,关键看如何引导。"
张苍颔首:"确实。据我观察,罗天此人虽有野心,但行事谨慎。他知道如今时代不同,不可能真正恢复王亲国戚的地位。所以他的策略是广结善缘,尤其注重与官府的关系。"
"此外,"张苍压低声音,"罗家还掌握着不少古蜀国的秘密。毕竟当年与王室关系密切,很多王室秘闻、古老传说,都保存在罗家。"
李明衍和巴清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正是他们需要的——关于星垂之地的线索,很可能就藏在这些古老传说中。
巴清端起茶杯,赞许地看着张苍:"年轻人,你这番分析相当透彻。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看来明衍身边,确实人才济济。"
她放下茶杯,似乎想要进一步考验:"罗家的情况说得很清楚了。那么耿家呢?这个外来户,短短十年就在蜀地站稳脚跟,必有过人之处。"
张苍恭敬地行了一礼,重新打开折扇:"巴家主慧眼如炬。耿家的崛起,确实是蜀地商界的一个奇迹。"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沉稳:"耿氏原是赵国邯郸的公族分支。虽非王室直系,但也是世代簪缨的贵族。家主耿烈,是个极有远见的人物。"
"远见?"巴清挑眉。
"长平之战前夕,韩国献上党于赵。"张苍缓缓道来,"满朝文武都在为得到这块肥肉而欢欣鼓舞,唯独耿烈看出了其中的凶险。"
他摇着折扇,目光深邃:"上党乃天下之脊,秦国岂能容忍到嘴的肉被赵国夺去?一旦赵国接收上党,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战。而以秦国的军力..."
"结果不言而喻。"李明衍接口道,"长平一战,赵国四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耿烈的高明之处在于,"张苍继续分析,"他不仅预见了战争,还预见了战后的形势。秦国积怨已深,战后必然会对赵人进行报复。留在邯郸,即便躲过战火,也难逃秋后算账。"
巴清点头插话:"不错。当时耿家举家入蜀,我们都觉得奇怪。一个赵国贵族,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这偏远的蜀地来做什么?"
她的语气中带着回忆:"我还记得他们刚来时的样子。虽然风尘仆仆,但那股贵族的气度掩饰不住。耿烈亲自拜访各大家族,言辞恳切,说是仰慕蜀地风物,想在此安家落户。"
"当时大家都将信将疑。"巴清轻笑,"毕竟蜀地向来是朝廷流放罪臣的地方,主动来的实在少见。"
张苍接过话头:"耿家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才真正在蜀地立足。他们没有急于扩张生意,而是先了解风土人情,学习本地方言,甚至还资助了几座寺庙的修缮。"
"等到长平之战的消息传来,大家才明白耿烈的深谋远虑。"巴清感慨道,"这哪里是仰慕蜀地,分明是避祸啊。"
李明衍若有所思:"避祸只是第一步。真正厉害的是,他们把这次避祸变成了机遇。"
"门主所言极是。"张苍赞同道,"耿家最聪明的地方,是他们的定位。他们没有去和巴家争夺盐铁之利,也没有去触碰罗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