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非简单的领土变更,一个存在了数百年国家,就这样被秦国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从地图上抹去,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是空前的。
与韩国接壤或邻近的魏、赵、楚三国顿时惊惧交加。
魏国大梁。
魏王在朝堂上接到急报时,脸色变得煞白,冷汗涔涔手中的玉圭差点跌落在地。
韩国与魏国同属三晋,唇齿相依,如今韩亡,魏国便直接暴露在秦军的兵锋之下,成为了下一个最醒目的目标。
最为主要的是,比起其他国家,魏国同样弱小。
朝堂之上,昔日主张合纵抗秦的声音变得微弱而苍白,更多的是弥漫开一种“下一个会不会是我们”的绝望恐慌。
赵国邯郸。。
赵王虽然依仗着名将李牧和赵国尚武的根基,暂时还能维持表面镇定,但朝野上下已是暗流汹涌。
韩国之亡,宛若一声警钟,敲醒了所有还对秦国抱有一丝幻想的人。
主战派的声音得以加强,李牧的边防压力骤增,但与此同时,郭开等接受秦国贿赂、主张妥协的大臣也更加活跃,朝堂之上的斗争愈发激烈。
楚国郢都。
楚国疆域最为辽阔,但内部派系林立,贵族倾轧严重。
楚王听闻韩国灭亡,虽也震惊,但更多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
……
咸阳。
燕丹居住的地方,此时的他,正皱着眉头,手拿一封密报。
于他而言,韩国灭亡消息绝非是隔岸观火的庆幸,而是唇亡齿寒的刺骨冰寒与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韩国的昨天,很可能就是燕国的明天。
“我不能再坐以待毙,必须行动起来,哪怕希望渺茫,也要为燕国,为自己,搏出一线生机……”
可惜,他身为质子,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限制。
就在他苦于如何寻找突破口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向他投来了橄榄枝。
一场看似偶然的宫廷宴饮,为两人提供了短暂接触的机会。
眼神的交汇,酒杯的轻碰,指尖无意划过案几的细微动作,在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悄然达成。
此人便是昌平君。
他身为楚国公子,却在秦国官至丞相,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深得嬴政信任。
但在他内心深处,楚国王室的血脉从未冷却。
秦灭韩,其东出野心昭然若揭,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赵或魏,但最终必然指向地大物博的楚国。
几天之后,昌平君派人将燕丹请到了一个密室。
密室之中,烛光摇曳,映照着两张凝重而决绝的脸。
昌平君的声音低沉,开门见山,不再有任何掩饰,“韩侯已矣,秦之贪狼,绝不会止步于此。
下一个,或许是赵,或许是魏,但最终,必是我楚,乃至殿下之燕。”
燕丹点了点头:“秦国吞并天下之心,路人皆知。但六国犹如散沙,各自为战,终将被各个击破!昔日合纵之策,难道真的再无可能?”
昌平君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老谋深算的精光:“合纵连横,不过是权宜之计,利益结合,一触即溃,面对如今之强秦,需有更长远的谋划。”
燕丹瞳孔微微一缩,“更长远的谋划?在下愿闻其详。”
昌平君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计划源远流长,并非针对某一国,而是先贤预见天下可能遭遇倾覆之祸时,为保存文明火种、等待复兴之机而设下的千年暗局。
其核心,在于‘地泽万物,神农不死’。”
“大人的意思是……农家?”燕丹立刻抓住了关键。
昌平君颔首,“不错!农家弟子遍布天下,深耕于田野乡间,看似不起眼,实则拥有最庞大的网络和最深厚的民间根基。”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燕丹:“计划之关键,在于在适当的时机,启动暗局,将积蓄的力量引导向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方向。
如今,秦国一统之势已难以阻挡,或许正是启动‘青龙计划’,为未来埋下种子的时候了。”
“青龙计划!”燕丹身体一颤。
他直截了当的问道。“丞相需要我做什么?”
昌平君目光深邃:“殿下身在咸阳,是囚徒,却也是最不易被察觉的联络人。
我需要殿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将‘青龙计划’的意志,传递给值得信任的人,尤其是墨家、农家内部的有识之士。
罗网无孔不入,我与他们的直接联系风险太大。”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此外,还需早做最坏的打算。若有一日,事不可为,需为反秦力量,保留一个汇聚的中心,一个精神的象征。
燕国或许可以成为未来的一个选择。”
燕丹深吸一口气,从昌平君的话中不难听出,他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