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14章 最后的谈判

第414章 最后的谈判(1/2)

    另一方面,宁远伯派出心腹家将,经密道将活口与口供送至藩王大营。

    宁王与谋士得讯,如获至宝,立刻决定最大化利用。

    他命文书官连夜赶工,将口供核心内容简化成一条条掷地有声的标语与短文,抄写、印印,制成无数传单。

    大军疾行至京城近郊,并未急于攻城,而是稳稳围困。

    随后,军中神射手将传单绑在箭杆上,成片如暴雨般射入城内,遍布军营、街市,甚至宫禁深处。

    《告京营将士书》:

    “尔等抛头颅、洒热血,所护者何人?乃纵火焚城、戕害子民之无道储君耶?其罪状在此,铁证如山!”

    《告京城百姓书》:

    “浙江会馆大火,非我所为,乃东宫构陷!真凶口供在此,天地可鉴!吾起兵,非为篡位,实为吊民伐罪,清君侧,诛国贼!”

    城头城下,呼声此起彼伏:

    “东宫纵火,天理难容!”

    “为此昏君卖命,值否?”

    “开城迎王师,诛奸佞!”

    这一击,成了压垮皇长孙阵营的最后一根稻草。

    京营士兵大多出自京城与周边郡县。

    那夜大火,他们亲眼所见,若非老天开眼下大雨,定会生灵涂炭。

    传言本已四起,如今“铁证”从天而降,更添无边怒火。

    底层兵卒心中尽是惶惑与愤懑:

    “我们拼死守城,他却在后面烧我们的家?”

    “替这种人卖命,死了都丢人!”

    军心迅速溃散。

    中下层军官不再遮掩,成群结队上书请愿:

    “大帅!这城还能守吗?为何要保此昏君?!”

    京营战力顷刻化为乌有,从屏障变为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而城中百姓的怒意更是达至顶点。

    聚集在皇城外的人越来越多,哭声、喊声、咒骂声汇成山呼海啸。

    暴乱首先波及皇长孙的直接势力。

    东宫属官、镇压衙役,甚至其心腹官员的府邸,都被冲击、砸毁。

    原本摇摆不定的官员们,眼见风向骤变,立刻找到了“清白借口”。

    公开谴责纵火,声称自己“受了蒙蔽”。

    甚至有些核心幕僚,也开始暗暗筹谋后路,秘密向伯府或宁王阵营递送投诚信物。

    京城人心,彻底崩塌。

    原本一手好牌的皇长孙,最终众叛亲离,四面楚歌。

    时机已至,宁远伯赵康成顺势而为。

    他以“稳定军心、防止民变”为由,命令京营将士:

    “各归本营,恪守岗位,无令不得擅动。”

    表面是防乱,实则彻底切断了皇长孙对军队的最后一丝掌控。

    自此,京营将士只听老伯爷一人号令。

    随即,宁远伯派兵接管要害:

    重要衙门、钱粮仓库,一律严加“保护”,防止临终反扑。

    局势稍稳,林向安立刻配合行动。

    他开放部分秘密粮仓,迅速发放军粮,安抚军心。

    代表跟着伯爷,有饭吃。

    日后定不会亏待众位将士。

    同时又在关键街区重设粥棚,并派兵维持秩序:

    “浙江会馆与宁远伯府,赈济灾民!”

    军心、民心,原本濒临崩溃,如今在短短一夜之间被拉回秩序。

    而这份秩序的功劳,牢牢记在了宁远伯府与浙江会馆身上。

    声望一举定鼎。

    此时,宁远伯再出重手。

    他派赵康平率两名死士,暗经密道出城,与宁王进行最后的谈判。

    这已不再是“是否投诚”,而是“如何投诚”。

    赵康平入得王帐,随行死士皆留在外。

    帐中,宁王端坐正首,左右分列两名心腹谋臣,气氛凝重。

    赵康平开门见山,先抬高筹码,再亮明底气:

    “末将奉家父之命,特来恭贺王爷靖难之功指日可待。

    京城之内,军心已溃,民心皆背,皇长孙困守空宫,旦夕可下。

    家父掌京营五万兵马,愿辅佐王爷早入紫禁,安定天下。”

    宁王闻言心中暗喜,却仍存几分戒意,缓声道:

    “宁远伯深明大义,本王甚慰!但不知伯爷所求为何?”

    赵康平毫不迟疑,直接道出核心条件:

    “家父不求虚名,唯愿王爷登基之后,能晋封国公,世袭罔替。”

    这是保全家族百年富贵的根本。

    “此外,家父一生戎马,闲居不耐。愿继续为陛下掌京营,或任五军都督府,尽忠报国。”

    这是要保留军权,确保伯府安身立命。

    “再者,京营将士皆奉命行事。望王爷入城后,概不追究,以安军心。”

    这是替士卒们护下生路,也显出伯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