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373章 兑换银票

第373章 兑换银票(1/2)

    那汉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眼,眯眼答道,语气里透着几分市井味儿:

    “正是,你是?”

    “在下姓赵,从浙江来京做点小生意。”

    林向安神色谦和,语气从容,“久闻李牙人最是公道,特来叨扰。”

    李牙人听出是生意上门,脸色和缓下来,带笑一伸手:

    “好说好说,客气什么。里头坐吧。”

    屋里地方不大,却收拾得利落。

    墙上挂着几幅并不名贵的字画,案头一方算盘与账簿摆得端正,桌角压着茶叶罐,倒显出主人的细心。

    两人寒暄几句后,林向安才缓缓道明来意:

    “我有一侄儿,本是进京赶考。

    怎奈会试延期,归期难测。

    京城花销大得很,想着替他寻一处清净小院,

    哪怕简陋些,只要安稳,能开伙自炊便好。”

    李牙人一听,点点头,口中感叹:

    “赵老爷可真疼侄儿。”

    林向安顺势轻叹:

    “哎,我大哥走得早,只留下这么一根独苗。

    那孩子自小孤苦,却争气考中了举人。

    这次好不容易凑齐盘缠进京,却遇上这样的事。

    谁知道要拖到何时?一来一回,花销实在难当,只好另寻出路。”

    话说得情真意切,不显刻意。

    李牙人听得心中微动,不免又多看了他几眼。

    “赵老爷放心,”李牙人一笑,语气里多了几分诚恳,“我李某人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二十余年,不敢说面面俱到,但至少不会让人吃亏。合院、单间,我都门清。不过——”

    他说到这里,略顿片刻,眼神一转,带着几分试探:

    “您侄儿既是举子,将来未必是无名之辈。

    若真要找,我得替您挑最稳妥的地方,免得坏了名声。”

    林向安听出其中弦外之音,微微一笑,神色不卑不亢:

    “李兄所虑极是。我侄儿如今不过寒窗一介,前途未卜。

    只要安稳即可。若日后真能有成,在下自不会忘今日之情。”

    言辞谦和,分寸拿捏得当,既不给轻慢,又暗留余地。

    李牙人朗声一笑,拍了拍手:

    “好!赵老爷尽管放心。

    三日之内,我必替您寻来两处合适的宅子,价钱公道,您只管挑。

    至于费用,等事成之后再议不迟。”

    话已谈定,气氛愈发融洽。

    林向安见机,便随口又问起:

    “对了,租房之余,还想请教李兄些情况。

    毕竟京城人生地不熟,处处得留个心眼。”

    说着,他一边虚心听,一边顺势引话,打探起不同街区的安全状况、物价高低,特别是米粮柴炭的行情。

    又随口问起街坊邻居的构成。

    有无官吏小吏、商贾大户,亦或军户流民。

    李牙人原本就是“百事通”,话匣子一开,滔滔不绝:

    哪里夜里巡逻多了,哪里近来流民扎堆,

    哪片宅子忽然被不明身份的人租下,他都能七说八道。

    市井间对时局的风声,也被他添油加醋地说出几分。

    林向安面上不动声色,心底却暗暗记下。

    带过几日再打听,倒也能有个对比。

    临别时,林向安郑重起身,恭恭敬敬一揖:

    “如此,便多谢李兄了。”

    出了牙行,街上依旧熙熙攘攘,叫卖声不绝。

    ......

    随后,林向安便以“赵姓商人”的身份,前往就近的钱庄取兑银子。

    这时的钱庄讲究“认票不认人”。

    可真正兑银却并非易事。

    林向安递上银票时,掌柜只是抬眼淡淡扫了一眼,便吩咐伙计仔细验看。

    伙计小心翼翼地托着银票,先对着灯光查看水印。

    再将纸张在指间摩挲,随后翻出钱庄的账册与底单逐一比对。

    掌柜偶尔咳一声,便要停下再核对。

    等一切过了初验,他又亲自提笔比照开票人的字迹。

    除了检验,还得询问持票人来源。

    如此来来回回,足足折腾了小半日。

    直至确认无误,才准许异地兑付。

    林向安要兑换一千五百两,换成金银,方便携带,多换成金豆子。

    金叶子容易掺假,金豆子更安全。

    金银兑换,便要按当日金银比价核算。

    账房又是一阵拨算盘,碎碎声里,林向安在廊下茶案候着,足足又耗了一个多时辰。

    最终,他换得一千五百两:

    二十五两碎银、二百两银锭、一千二百两金豆子。

    金豆子皆是五钱一颗,二百五十三颗,不过五斤重,正合心意。

    所有钱财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