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371章 这事要不要找书淮兄他们一并商量?

第371章 这事要不要找书淮兄他们一并商量?(1/2)

    两人随即商议起细节。

    来京已有些时日,对城中格局算是摸得八九不离十。

    眼下局势如何暂且不论。

    以防未来局势危险,所以尽量提前安排好,再静待局势平稳。

    段昊初先开口,略一思索:

    “南城边缘的大杂院或许合适。

    那边人杂事多,若花些银子托牙人找个僻静院子,邻里少来往的,很快能成。

    贫民区虽乱,却最不显眼。

    邻居各自为生,顾不上旁人,井水、茅厕也不缺,勉强够用。”

    林向安点点头,沉吟片刻,提笔在纸上写下几行:

    “南城可以作物资分散点、消息耳目,但不宜作首选避所。

    那边环境差,疫病易生,治安也乱,难保不遇小偷。”

    稍作停顿,他又道:

    “还可考虑仓储区。

    那里管理混乱,租金低,总有被弃的库房或堆满杂物的阁楼。

    若托会馆介绍个管账、看门的熟人,借口存放些书籍器物,便好打掩护。

    仓库坚固,又能借商贾往来之便转移物资。

    但关系只能限于银钱,绝不能生牵扯。”

    段昊初点头:“这法子妥当。”

    随即追问:“那城外呢?”

    林向安沉声答道:

    “远离大道与村落的废弃煤窑、采石洞,或天然山洞,只留最坏打算。”

    两人都没有点破最坏的打算。

    但话到此处,气氛一沉。

    都知道,真到了那时,便是生死一线的下策。

    这权利之争,若是弄得不好,便是国破人亡的地步。

    谁也不想看到那个局面。

    林向安稍一思索,又补充:

    “京郊一些冷清的小庙、道观,也可留心。

    借口说求一处清净读书,愿付香火钱,顺带帮看田舍。

    这里有基本设施,相对稳妥。”

    他把笔一顿,写下:

    “三处足矣,过多反露痕迹。南城一处,仓储一处,郊外一处。”

    隐蔽住所,不为长居,只是留条后路。

    物资必须分散,尤其是粮食、药材、兵器,绝不可堆在一处,以防一锅端。

    城郊的点,等到戒严、宵禁加重,或城中出现暴力时再启用;

    至于山洞,只留物资,除非走投无路。

    此外,得提前选好路线,从会馆到各点,务必多条备用。

    最好亲自走一遍,熟悉地形,避开人群,才算心安。

    “之后便是囤粮。”

    林向安提笔,一条条写下:

    “陈米、糙米——价廉、不起眼,又耐放,宜为主;

    豆类——黄豆、绿豆、赤豆,可久存,还能发芽磨粉;

    小米、黍米,可适量备些,耐煮耐存;

    面粉易坏,只能少量。”

    段昊初看着他写得条分缕析,不禁咋舌。

    若是自己,顶多想到囤些米和白面,哪会考虑得这样细。

    果然自己跟着他,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大家在慌乱的时候,林向安都已经考虑到未来局势恶化的地步了。

    林向安继续写:

    “副食方面:

    盐要多,粗盐分装密封;

    腌菜酱菜——萝卜、雪里蕻、酱瓜,多多益善;

    腊肉、咸肉、鱼干,要选干硬的,小块油纸包好;

    干货如香菇、木耳、笋干、海带、紫菜,轻便耐存;

    猪油也得囤些,阴凉处便可;糖和蜂蜜,少量即可。”

    收笔之时,他抬头,神色凝重:

    “这些足够维持生计。

    但不可在同一铺子一次买多。每回只买寻常人家几日的量,

    分散到南北城、外城各处的米行、杂货、腌菜铺、干货行,慢慢积。”

    两人又补充商议了一番,决定囤些常用药材,以防病症。

    话渐告一段落,段昊初忽然想起什么,犹豫着开口:

    “这事……要不要找书淮兄他们一并商量?”

    林向安心里明白,官府的公告往往拖沓模糊。

    真正灵验的消息,其实藏在人情往来、市井茶馆的只言片语里。

    要想活得稳妥,他的方法必须低调、高效,还要尽可能铺开消息网。

    眼下风声紧迫,单打独斗绝不是好法子。

    会馆里的消息,往往比外头更快更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离开这里。

    若是不经营人脉,一旦孤立无援,很容易就成众矢之的。

    他语气郑重地嘱咐道:

    “子宴兄,今日说的这些话,就只限在咱们身边人之间,暂时别往外传。

    等事成之后,才是咱们真正的底牌。

    钱财方面,手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