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霍无忌从纵横书院回夏国之时,魏延便以一腔孤勇投至麾下,至今已有数载。
这些年来,他随大军东讨西伐,北拒蛮族,南定叛乱,每战必争先,冲锋陷阵,勇不可挡。多年来斩将夺旗,累积军功赫赫,不仅霍无忌对其信赖有加,连深通谋略、眼光挑剔的司马懿也对他颇为赏识,曾多次在军务会议上肯定魏延。
庞统就曾于酒酣耳热之际点评魏延,其言曰:“文长性矜刚猛,孤勇绝众,厉胆敢为先登之冠;奇策善谋,临阵常出万全之表。虽矜傲招谤,然忠勤雄烈,实乃国爪牙之臣。”
这一评价在军中流传甚广,也道出了魏延的优缺点——他勇猛善战,常能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计策,但也因性情高傲,不善与人相处,招致不少同僚的非议。
然而,近年来霍无忌麾下名将辈出,如刘裕,柴荣,王保保,更有李元霸、李存孝这等万人敌的猛将,他们的光芒实在太盛,使得魏延的功绩和才能被掩映之下,显得不那么出众。
魏延自己也能感觉到,近年来王爷对他的关注似乎不如以往,他虽位列将军,却难得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让魏延夙夜难安,胸中憋着一股劲,只渴望一个机会,一场大战,来向霍无忌证明自己的价值。
此刻,见霍无忌问策,魏延心知机会来了,他大步踏出队列,抱拳行礼,声音铿锵如铁石相击:“回王爷,蜀地素有‘天险’之称,诸葛亮之所以敢出兵犯境,正因仗恃蜀道艰难、群山屏障,自以为后顾无忧,方能全力外征,犯我疆界。”
霍无忌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帐中诸将的目光也聚焦在魏延身上。
魏延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故而,若要破蜀,必先破其天险之凭仗。末将不才,愿为王爷献上一策——”他顿了顿,环视帐中诸将,声音陡然提高:“末将知晓一条隐秘小路,可越重山、穿险谷,避开关隘守军,直抵蜀国腹地!”
此言一出,帐中一时寂然。众人都被这大胆的提议所震惊。郭嘉、司马懿等人神色顿肃,彼此交换眼神——若此路真的存在且可行,那么蜀地天险将化为乌有,平定蜀国指日可下!
霍无忌身体前倾,目光锐利地盯着魏延:“此路何在?作何名称?详细道来!”
魏延沉声答道,语气无比肯定:“此路名曰子午谷。起自唐国长安城南的子午关,向西南行二十里便可至喂子坪,由此入沣水河谷,逆流而上,可越秦岭而不经主要隘口。之后转西南方向,过洵水上游险滩,经人迹罕至的腰竹岭险峻之处抵达池河镇。再绕行黄金峡大弯险滩西行,最终可至洋县。至此,便已进入汉中平原,蜀地门户洞开,大军可直通川蜀心腹之地!”
“子午关?”郭嘉眉峰紧蹙,出言询问,语气中带着审慎,“你是从何得知?又如何确保其畅通可行?”
魏延坦然回道:“禀军师,末将年少尚未投军之时,性喜游历,曾遍访名山大川。当年入蜀,为避战乱匪患,未曾走官道,反而机缘巧合,于秦岭山中遇一采药老农,对秦岭小道了如指掌。便为我引路,耗时近月,方才穿越。一路虽艰险万分,密林深涧、毒虫猛兽无数,但确实可行。末将至今记忆犹新。”
一直沉默倾听的韩信此时颔首接话,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若此道果真可行,实乃天赐良机。我军无需与诸葛亮在正面战场纠缠,只需遣一支精锐之师,轻装简从,循此道奇袭蜀中。一旦成功,不但可逼诸葛亮大军回援,缓解前线压力,甚至趁其后方空虚,直捣成都,一举覆灭蜀国,也非不可能之事。”
魏延闻言,情绪激动,猛然单膝跪地,抱拳过头,肃然请命,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王爷!末将蒙王爷知遇之恩,多年来常思报答,夙夜难忘,苦于未有寸功!此战,天赐良机,魏延在此立下军令状,只需五千精锐,愿出子午谷,为王爷踏平蜀地,若不成,甘当军法!”
霍无忌看着跪在地上的魏延,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和复杂。他亲自起身,走上前将魏延扶起,温言道:“文长请起。你的忠勇之心,本王历来深知,也心甚慰之。”他拍了拍魏延的肩膀,然后环视帐中诸将,“文长所献子午谷奇谋,诸位以为如何?”
韩信沉吟片刻,率先开口,语气沉稳:“此计虽行险,堪称奇险之策,然一旦成功,收益极大,或可建不世之功。用兵之道,正奇相合,此正用奇之时。”
郭嘉亦附议:“韩将军所言极是。诸葛亮用兵谨慎,其后若被袭,必然震动,恐根基不稳。魏将军若能成功潜入蜀境,诸葛亮必虑及根本,急于退兵回防。届时我军主力便可从正面战场解脱,得以全力应对项羽,再无后顾之忧。此一策而解两难之局。”
霍无忌眸光一凝,陷入沉思。一个项羽已极棘手,其勇猛善战,用兵如神,若再与诸葛亮这等善于谋划、稳扎稳打的对手联手,一刚一柔,一疾一缓,情势将变得极为艰难和危险。必须打破这个潜在联盟的可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