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74章 明远书院成圣地

第74章 明远书院成圣地(2/3)

子第一次看流星雨。”

    一个年轻学生突然想起什么,转向苏明远:“苏先生,您之前说过,文明就像星空,单颗星星会陨落,但新的光芒永远在升起。就是这个意思吗?”

    苏明远仰望着流星雨,眼中映着万千星光:“正是。你看,有些星辰此刻正在消亡,但它们的光芒穿越千万年才抵达我们眼中。文明亦如是,看似消逝的,其实以另一种方式永恒。”

    林婉儿悄悄握住他的手,轻声道:“就像你,来自另一个时代,却在这里继续发光。”

    流星雨持续了约莫一刻钟,众人却觉得仿佛过了一世那么长。当最后一道流光隐入天际,院子里响起一片叹息,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那夜之后,书院的留言簿上多了一段用略显生硬的中文写的话:

    “在这里,我不是参观者,是文明的续写者。——来自法国的Luc”

    苏明远看到这句话时,久久伫立。林婉儿走近问:“怎么了?”

    “想起在庆朝时,我也曾想过何为文明传承。”苏明远轻抚那行字,“那时以为,是着书立说,藏之名山。如今方知,文明不在书中,而在人心中。”

    他走向文明驿站,那里正有位老匠人在录制自己的故事。老人讲述着祖传的木雕技艺,说到动情处,眼中闪着泪光:“我儿子不愿学这门手艺,说没前途。可我舍不得让它断在我手里啊...”

    苏明远静静听完,上前道:“老先生若不弃,可将技艺留在本院,供有心人学习。”

    老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真的可以吗?可是现在年轻人谁愿意学这个?”

    “会的。”苏明远肯定地说,“昨日还有几个年轻人询问木雕课程呢。”

    果然,当老人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书院的共享平台后,竟有数十人报名学习。更令人惊喜的是,老人的儿子看到视频后,特意从外地赶回,说要继承父亲的技艺。

    “真没想到...”老人再次来访时老泪纵横,“我求了他这么多年都不肯,看了视频却说‘原来爸爸的手艺这么了不起’。”

    苏明远温和地笑着:“有时人需要换个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价值。”

    秋深时,书院来了位特别的访客——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由孙女搀扶着,小心地触摸院中的每一件物品。

    “听说这里能‘听’到文明的声音。”老人笑着说,“我眼睛看不见,但心能看见。”

    苏明远亲自陪同,为他描述每一处细节:“您现在摸的是活字印刷盘,每个字块都是榆木所刻,闻起来有淡淡的木香...”

    “这是云雷纹窗棂,阳光穿过时,会在地面投下如水波般的光影...”

    老人仔细听着,忽然道:“我年轻时也做过木匠,后来眼睛坏了,就做不了了。但摸到这木头的纹理,好像又回到了从前。”

    苏明远心念一动,请老人到匠作体验区。他执起老人的手,引导他触摸各种工具和材料。

    “这是刻刀,这是刨子,这是檀木、梨木...”苏明远耐心介绍着,“您虽然不能视觉上看,但手上的记忆还在。”

    老人的手微微颤抖,抚摸那些工具如同重逢老友。最后,他在苏明远的指导下,竟凭触觉完成了一个简单的木雕。

    当老人“摸”到自己完成的作品时,泪水从他失明的眼中滑落:“三十年了...我以为再也没机会...”

    在场众人无不动容。老人的孙女哽咽着对苏明远说:“谢谢您,爷爷自从失明后,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苏明远轻声回道:“该我谢你们才是。你们让我明白,文明不只是光鲜亮丽的展示,更是触手可及的温暖。”

    那日后,书院多了个“触觉文明”项目,专门为视障人士提供体验服务。苏明远还特地录制了详细的音频讲解,让看不见的人也能“看见”文明的模样。

    冬至那天,书院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雅集。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齐聚一堂:有修复古琴的老者,有学习木雕的年轻人,有录制故事的外国游客,还有那位失明的老匠人和他的孙女。

    院中燃起篝火,众人围坐一圈。苏明远抚琴,林婉儿起舞,其余人或吟诗、或作画、或展示自己学到的技艺。

    最后,大家共同将这一年的心愿写在木牌上,挂到槐树下。苏明远写的是:“愿文明如星火,代代相传。”林婉儿写的是:“愿古今融合,生生不息。”

    当所有木牌挂上枝头,夜风吹过,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如同文明交汇的和鸣。

    苏明远望着这一切,忽然对林婉儿说:“记得在庆朝时,我曾主持过祭天大典,仪仗万千,钟鼓齐鸣,却不及此刻温暖真切。”

    林婉儿靠在他肩头:“因为这不是表演,是生活。”

    “是啊,”苏明远感叹道,“文明终究是活在日常生活中的。”

    夜深了,客人陆续散去。苏明远独坐在院中,望着满天星斗。忽然,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很快消失不见。

    但他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