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微微一笑:“少时读书,不仅读圣贤书,也读各类杂学。后来为官地方,更是与工匠们学过不少手艺。读书人若不知实务,何以治国平天下?”
他指挥村民按照《考工记》中的方法凿石、垒基,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最初怀疑的目光逐渐变为敬佩,村里最老的石匠李爷都竖起大拇指:“苏先生这手艺,比我们老石匠还地道!”
meanwhile,林婉儿架起手机,直播建桥过程。她不仅展示工程进展,还讲解古法建桥的智慧,讲述苏明远如何将古代知识应用于现代问题。网友们被这独特的项目吸引,纷纷捐款留言:
“原来古书里的知识真的能用啊!”
“这才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样子!”
“支持!已捐,请一定要直播完成!”
夜幕降临时,苏明远常独自一人来到桥边,检查日间工程的进展。这晚,林婉儿寻来时,见他正就着月光抚摸新垒的桥墩,眼神悠远。
“想起什么了?”她轻声问。
苏明远不曾回头,声音里却带着一丝感慨:“想起庆朝时,我曾督造过一座类似的石桥。那时我还是个年轻官员,满心想着为民做事,留名青史。”他停顿片刻,“如今桥已不知是否存在,我却在这里又造一桥。”
林婉儿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这桥会存在很久,不仅因为在手机里被记录了下来,更因为它真正连接了人们的生活。”
苏明远转身看她,眼中月光浮动:“婉儿,你说命运何其奇妙。我曾是庆朝状元,如今却在这个时代,用那时的知识,为你我争取一席安身之地。”
“后悔吗?”林婉儿轻声问,“若不是与我相遇,你现在或许还在庆朝做你的高官。”
苏明远摇头:“在庆朝,我虽身居庙堂,却常感束缚。如今虽无官职,却能做真正有益于民的事。更何况...”他握紧她的手,“有卿相伴,何处不是桃源?”
桥建成那日,全村聚集在河边。新桥比旧桥更加坚固美观,石拱如虹,跨水而过。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跑上去,笑声洒满河面。
村长激动地握着苏明远的手:“苏先生,真没想到您还有这本事!读书人的手也能做粗活!”
苏明远笑道:“在庆朝...在我的故乡,读书人讲究‘知行合一’。知识若不能付诸实践,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林婉儿的直播频道里,网友们看着古老技法重建的石桥,纷纷留言:“原来退隐不是离开,是把文明种进更广阔的土地。”
是夜,小院内,苏明远伏案疾书。林婉儿端来一盏茶,问道:“在写什么这么认真?”
“今日建桥完工,忽有所感,正在记录《现代农政全书》中关于民间工程的部分。”苏明远抬头,眼中闪着光,“婉儿,我发现古今智慧其实相通。古人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反而能解决许多现代难题。”
林婉儿放下茶盏,从背后环住他:“知道我最喜欢你什么吗?就是你这种将千年智慧活在当下的能力。”她轻笑,“一个穿越时空的状元郎,却在现代乡村教孩子们认草木,带村民修古桥。”
苏明远放下笔,将她拉到身前:“那你可知我最欣赏你什么?是你让我明白,时代虽变,人间真情不变。你在电脑前设计汉服的模样,与庆朝绣娘在灯下刺绣的身影,其实一般美好。”
窗外月光洒入书房,照在那些融合古今的物件上——活字印刷盘与电脑,竹简与键盘,汉服设计与现代婚纱图样。
林婉儿忽然想起什么,从柜中取出一件精心包裹的礼物:“这是给你的惊喜。”
苏明远解开绸带,展开来看,竟是一件融合古今风格的新衣——中式立领,宽大袖口,却用现代剪裁,面料是深青色,暗纹若隐若现。
“这是我设计的‘状元郎现代袍’。”林婉儿眼中闪着狡黠的光,“融合了庆朝官服元素和现代服饰的舒适度。试试看?”
苏明远更衣后站在镜前,一时恍惚。镜中人既像庆朝时的自己,又像是这个时代的学者。古今交汇,竟无半点违和。
“很是合身。”他最终说道,转身将林婉儿拥入怀中,“如同我与你,虽是不同时代的人,却恰如天作之合。”
夏夜微风穿过书斋,拂动墙上的各国护符,发出轻轻碰撞声,宛如文明交流的私语。角落里,那些未拆的快递包裹静静地等待着被开启,仿佛隐喻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苏明远望着这一切,忽然明了:他穿越时空,不是为了重现过去,也不是为了完全融入现在,而是要做一座桥——连接古今,贯通中西,让文明的河流跨越时空,继续流淌。
而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封存在古籍中的死物,而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明日我想开始写《古今工法汇通》。”苏明远忽然说。
林婉儿微笑:“需要我帮你做PPT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