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忽然,那年轻女子走上前来:“先生说得不全对。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这段城墙其实是在万历年间扩建的,不可能经历过嘉靖时期的战事。”
众人哗然。阿林欲上前理论,被苏明远抬手制止。
“姑娘有何依据?”他平静地问。
女子从包里拿出一份资料:“这是京城考古研究院的最新报告,里面有碳十四测年数据和文献考证。”
苏明接过资料,浏览片刻后,坦然道:“多谢指正。学问之道,贵在求真。是余拘泥于旧闻了。”
女子似乎没料到他会如此回应,一时语塞。
午后,队伍在一处庭院休息。那女子主动走到苏明远面前:“苏先生,对不起,我刚才不是故意要让您难堪。”
苏明远抬眼打量她。约莫二十出头,眉眼清秀,戴着眼镜,有着书卷气。
“无妨。请教姑娘姓名?”
“我叫陈雨楠,京大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明代文化史。”她顿了顿,“其实我一直关注明远书院的活动。今天来,是想亲眼看看您。”
苏明远示意她坐下:“看来姑娘对余有所质疑。”
陈雨楠直言不讳:“说实话,我认为您的‘护符行动’虽然初衷好,但太过理想化。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注定只能成为小众爱好,不可能真正复兴。”
苏明远为她斟上一杯茶:“姑娘可知道,为何云雷纹能引起如此多人的共鸣?”
“因为新鲜感?或者从众心理?”
“因为这是血脉深处的呼唤。”苏明远望向庭院中的古槐树,“文化之于人,如水之于鱼,虽不觉其存在,却不可或缺。今人之所以响应,并非一时新鲜,乃是感受到了这种缺失后的渴望。”
陈雨楠若有所思:“但您不觉得,您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了吗?”
“文化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苏明远微笑道,“譬如那云雷纹,起源于青铜时代,历经商周秦汉,至唐宋演变,至明清又有不同表现。每个时代都赋予它新的形式与内涵。我们今日所做,无非是继续这个进程。”
他拿起茶杯:“就像这茶,源于中国,传至日本,发展出茶道;西传至英伦,有下午茶文化。文化在传播中变化,在变化中生存。关键不是保持‘纯粹’,而是保持‘生命’。”
陈雨楠怔怔地看着他,一时无言。
队伍继续前行,最终抵达往生司旧址。那里已是一片现代化街区,唯有一块石碑立于街角,注明此处曾为往生司所在地。
苏明远站在碑前,百感交集。往生司,明代负责文书档案的机构,他中状元后曾在此短暂任职。那时同僚们笑他年纪轻轻就得此殊荣,将来必是内阁首辅的材料。谁料命运弄人,他没能成为首辅,却成了三百年后的“网红”。
“这里曾经是什么样子?”陈雨楠问。
苏明远闭目回想:“有前后三进院落,前院有巨槐一株,夏日绿荫如盖。厅堂内悬挂着‘文脉流芳’匾额,是永乐年间大学士杨士奇所题。”
他详细描述着往生司的布局与陈设,甚至记得哪间屋子藏有什么典籍,哪处走廊最容易积水。说得如此生动具体,仿佛昨日还在那里办公。
陈雨楠惊讶不已:“这些细节,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您怎么...”
苏明远猛然惊醒,自知失言,只好掩饰道:“余钻研古籍多年,自然知道些旁人不知的细节。”
但陈雨楠眼中的疑惑并未消散。
活动结束时,夕阳西下。苏明远宣布:“今日所采集的文化元素,将封入特制的护符木盒,永久收藏于明远书院中。感谢诸位同行。”
众人鼓掌。陈雨楠走上前来:“苏先生,我能去书院看看吗?我想了解更多关于...云雷纹的历史。”
苏明远看着她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
深夜,苏明远在书房整理当日所得。敲门声响起,是陈雨楠来了。
她站在书房门口,看着满室古籍与字画,仿佛穿越了时空。苏明远正站在案前作画,笔下是一幅精细的往生司复原图。
“您画得真细致,就像亲眼见过一样。”陈雨楠轻声说。
苏明远没有抬头:“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陈雨楠走到书桌前,注意到一幅刚写就的字:“这是...您的字迹?和故宫收藏的明代苏状元字画简直一模一样。”
苏明远笔锋一顿,一滴墨落在宣纸上,晕染开来。
陈雨楠从包中拿出一份复印件:“我研究明代文化史多年,尤其对那位与您同名的苏明远状元很感兴趣。他是嘉靖年间状元,文章书法俱佳,但三十岁就神秘失踪,成为历史谜团。”
她停顿了一下,直视苏明远的眼睛:“您不觉得太巧合了吗?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书法风格,对明代文化的了解甚至超过所有专家...”
苏明远放下笔,长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