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51章 云雷纹校服普及

第51章 云雷纹校服普及(1/2)

    教育部正式将云雷纹定为“传统文化特色校服”标志的消息传来时,苏明远正站在陇西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学操场上。

    风声呼啸,卷起细碎的沙粒,拍打在脸上微微刺痛。他眯起眼,望着远处连绵的土黄色山峦,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殿试后骑马游街的那日——长安街上人声鼎沸,他身上穿着崭新的状元袍,织金的云雷纹在阳光下流淌着耀眼的光泽。

    “苏老师,风大了,进屋坐吧?”身后传来校长的声音。

    苏明远转身,收敛起眼中一闪而过的恍惚。三年了,他仍然不时被现代社会的种种惊醒——这个他莫名穿越而来的时代,有太多令他惊异的事物。但最让他心潮难平的,却是看到那些跨越千年的纹饰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衣冠上。

    教室里,二十多个孩子正埋头在白色校服上作画。阳光透过不算太干净的玻璃窗,将孩子们专注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

    “我们在办校服文化节,”校长自豪地介绍,“让孩子们在校服上画下自己理解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苏明远缓步走过课桌间,目光掠过一幅幅稚嫩却生动的画作。一个梳着许多小辫子的女孩在校服背面绘出敦煌飞天,飘逸的衣带间却穿梭着银色的5G信号符号;另一个男孩用工整的笔触画出活字印刷的字模,旁边却是个黑白相间的二维码。

    “扎西,给苏老师看看你的作品。”校长招呼角落里的一个男孩。

    名叫扎西的男孩抬起头,有些羞涩地展开自己的校服。藏青色的衣领上,精致的云雷纹刺绣已经熠熠生辉,而他在衣襟处添画了一幅小小的唐卡图案,又在袖口用金线绣了几个藏文符号。

    “老师说,云雷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印记’,”扎西普通话带着口音,却说得认真,“就像我们藏族的唐卡,都要用心守护。”

    苏明远的心猛地一跳。这句话,与他当年在国子监听祭酒讲学时的说法何其相似——“衣冠纹饰,非为美观,实为文明之印记也。”

    他俯下身,指着扎西袖口的藏文:“这些字是什么意思?”

    “是我家乡的名字和我的名字,”扎西眼睛亮起来,“阿妈教我的,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苏明远忽然说不出话来。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中状元那年,母亲一针一线在他官袍内里绣上了家乡的山水纹样,轻声嘱咐:“儿啊,勿忘本源。”

    “苏老师不舒服吗?”校长关切地问。

    苏明远摇摇头,勉强笑笑:“只是想起一些往事。”

    走出教室,他站在走廊上平复心绪。这片土地,千年过去了,孩子们依然在学习同样的道理,只是方式如此不同。在他那个时代,这些纹样是区分士庶、明尊卑的符号;而如今,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不同民族的纽带。

    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在试穿新式校服。城市款的采用速干面料,云雷纹是反光材质,为夜晚行走安全着想;乡村款则融入各民族特色——苗族百褶裙上绣着变形的云雷纹,蒙古族外套腰带上刻着云雷纹银饰。

    “苏先生是从北京来的?”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苏明远转身,看见一位穿着藏族传统服饰的老者。

    “我是央宗,扎西的祖父,”老人微笑着伸出手,“听说今天有教育部的专家来,我想来见识一下新校服。”

    苏明远与老人握手,随后一同在操场边的长椅上坐下。

    “这些纹样,很久没见人这么重视了,”央宗老人指着孩子们衣领上的云雷纹,“我小时候,见过祖父的袍子上有类似的图案,他说是从唐代传下来的样式。”

    苏明远心中微震:“您可知这些纹样的含义?”

    老人眯起眼睛,望着远处奔跑的孩子们:“连绵不绝,生生不息,是不是?云雷之交,象征天地沟通,人与自然和谐。汉人的古籍里是这么说的吧?”

    “《周易·系辞》云:‘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苏明远不自觉背出经文,随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抱歉,习惯性地...”

    老人却惊喜地拍腿:“对!就是这个意思!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还读这些!”

    苏明远苦笑一下。若是老人知道这“年轻人”实际是来自千年前的古人,不知会作何反应。

    “文化就像河流,”央宗老人望着远山,若有所思,“表面上看,不同民族各有各的传承,就像不同的支流。但深入地看,所有文明的地下水流都是相通的。这云雷纹,汉人说是自己的传统,可在我们藏族的古老织物上,也有极其相似的图案。苗绣、蒙古银器,何尝不是如此?”

    苏明远沉思片刻,缓缓道:“或许文明的真谛不在于独占,而在于共享。”

    老人赞许地点头:“就像这些校服,让孩子们既记得自己的根,又看到与他人的联系。”

    正说着,扎西跑过来,兴奋地拉着苏明远的手:“苏老师,能不能来看我们班的‘文化展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