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来现代当明星 > 第34章 苏明远海外辨伪

第34章 苏明远海外辨伪(1/2)

    飞机降落在开罗国际机场时,苏明远透过舷窗望着外面炙热的阳光和异域风情的建筑,心中涌起一种奇特的恍惚感。数月前,他还是庆朝那个在翰林院修史的状元郎,而今却作为文物专家,应联合国文物署之邀,远赴埃及辨别一批疑似庆朝文物。

    “苏先生,欢迎来到开罗。”接机的埃及文物局官员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我们久仰您对庆朝文物的专业知识。”

    苏明远微微颔首,长衫在沙漠的热风中轻扬。这身打扮在开罗街头显得格外突兀,却是他坚持的——这是他与自己时代的唯一连接了。

    车队驶向市区,窗外闪过金字塔的轮廓。苏明远凝望着那些古老建筑,心头涌起难以言喻的共鸣。千年前的工匠,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了穿越时空的奇迹。这与庆朝的工匠们,何其相似。

    “那些疑似庆朝文物是在一个地下拍卖会被截获的,”陪同的联合国官员解释道,“贩子声称是庆朝青花瓷,但要价低得可疑。”

    苏明远点头不语。他深知文物市场的暗流涌动,古今皆然。记得在庆朝时,就曾有商人伪造前朝玉器,企图骗取皇室赏赐。

    埃及博物馆内冷气充足,与窗外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在一间特别准备的鉴定室内,十余件瓷器整齐排列在铺着绒布的长桌上。

    苏明远缓步走近,目光扫过那些瓷瓶的瞬间,嘴角不由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怎么样,苏先生?”埃及文物局长紧张地问。

    苏明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随身携带的木匣中取出一双白色手套,仔细戴上。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翰林院的书库,那些与古籍古物为伴的日子。

    他拿起第一只瓷瓶,手指轻轻抚过釉面,随即摇头:“庆朝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料,釉色偏蓝紫,而这些...”他将瓷瓶对准光线,“用的是现代化学颜料,过于鲜艳了。”

    一个围观的文物贩子忍不住反驳:“你凭什么断定?就凭眼睛一看?”

    苏明远不恼不怒,从木匣中取出一台显微镜:“请各位上前一看。”

    在显微镜下,釉面的气泡清晰可见。“古代柴窑烧制的气泡大小不均,有如天地万物,各有姿态。”苏明远解释道,声音平静如水,“而现代气窑的气泡过于规整,失了自然之气。”

    他抬头看向那个质疑他的贩子:“这就像古人写毛笔字,每一笔都有呼吸,有生命的颤动。而打印机的字,永远整齐却死板。”

    人群中一阵骚动,几位当地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挤到前面,好奇地观察着显微镜下的世界。

    苏明远转向他们,语气温和:“辨伪的关键,不是记住多少特征,而是理解文明的‘呼吸’。”他拿起另一只瓷瓶,指向底部的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庆朝瓷器从不落此类款识。古人做器物,讲究‘物勒工名’,每一件都带着匠人的温度,这是造假者永远学不来的。”

    一个女孩怯生生地问:“先生,什么是‘物勒工名’?”

    苏明远眼中闪过一抹遥远的神色:“在我的...在研究过的庆朝典籍中记载,优秀匠人会在作品不显眼处留下自己的标记。不是为扬名,而是为责任。若器物有瑕,可追其人;若技艺精湛,可溯其源。”他轻轻叹息,“那是一个匠人与自己作品的对话,跨越千年,依然可闻。”

    现场静默片刻,随即响起掌声。那几个文物贩子面面相觑,不再争辩。

    埃及文物局长激动地握住苏明远的手:“您教会我们,文物保护不仅是打假,更是让真正的文明之火,在现代人心中燃烧。”

    当天傍晚,苏明远站在吉萨高原上,面前是三座巍峨的金字塔。夕阳西下,将这些古老建筑染成金红色。他想起庆朝的皇陵,同样宏伟,同样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与智慧。

    “苏先生,直播设备已经准备好了。”工作人员轻声提醒。

    苏明远点头,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长衫。手机架起,镜头打开,屏幕上瞬间涌入无数观众——有中国的网友,也有世界各地的文物爱好者。

    “各位好,我现在在埃及吉萨金字塔前。”苏明远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却更添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今日辨伪之事,让我有所思有所感。”

    他稍作停顿,望向远方的金字塔尖:“无论是金字塔还是故宫,无论是庆朝玉珏还是埃及方尖碑,我们守护的,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基因。”

    评论区飞快滚动着各种语言的留言。苏明远继续道:“文物之所以珍贵,不在于它的年代多久远,也不在于它的市场价值多高,而在于它承载的人类智慧与情感。”

    忽然,他有了一个冲动,一个或许会暴露他身份但却不得不做的冲动。

    “请允许我,以庆朝之礼,向这些古老文明致敬。”

    说罢,苏明远整肃衣冠,对着金字塔行了一个标准的庆朝揖礼。长袖垂落,身姿端正,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