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乐园边界 > 路径伪装中

路径伪装中(1/3)

    苏离走在晨光之中。

    街道已经换了一个模板:比先前更具生活气息的江城老区,砖瓦房、报摊、绿皮公交,所有光影的颗粒都带着一点老胶片的颗粒感。

    副本更新了,但她没有被重置。

    那说明系统目前仍将她判定为“剧本内角色”。

    “行为曲线偏离警报已暂缓。”昭渊在她脑中汇报,“你目前在模拟人格标准曲线内,判定为‘轻度修正型沉浸人格’,信标未触发。”

    “我们给它演得够像吗?”苏离问。

    “演技问题不大,问题在于系统正在‘以观测方式决定你下一段路径’。”

    “什么意思?”

    “它不再直接给你剧情,而是以你目前的‘自发行为’作为剧本基准,试图引导你自己构建出符合它预期的‘认同剧本’。”

    苏离眸色微敛。

    她知道这代表什么。

    这正是“人格诱导型剧本”最深的阶段——不再输入、只进行“选择偏导”,让你以为那是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场系统主导下的“即兴剧”,而她,是必须装得像“真的相信了”的演员。

    “那就配合它。”

    她站在报摊前,拿起一份日期模糊的报纸,装作认真浏览。

    与此同时,她迅速翻阅文字图层背后的数据调用结构——在副本中,所有“物理道具”都内嵌有对应的行为植入点,是系统记录人格反应的监测节点。

    这份报纸的行为反馈阈值,是“情绪调节指标”:观察她对“现实事件”的共鸣程度,进而判定她是否已经“归于剧本”。

    她看向报纸的头版头条:《市民幸福感连年提升,江城再登榜首》。

    她微笑了一下,淡淡地翻页。

    系统给出的反馈值是:情绪反应等级·适度

    “它满意了。”昭渊低声评价,“你表现得像个热爱生活的江城市民。”

    “现在我要借这个‘生活’去找出口。”苏离的声音冷静至极,“每一个像这样的街道模板中,一定存在着某种不易察觉的出口锚点。”

    “系统不可能浪费构建资源。”

    她绕过街区,进入一条冷巷。

    那里是模板中“低频交互区域”——也就是系统通常认为玩家不太会停留的死角区域,系统负载最低,可能也是最容易埋藏“残余数据”的地方。

    她低头翻找一台废弃的老式缴费终端。

    那种设备在主流副本中早就被更新替换,能在这里出现本身就是一处异常。

    她蹲下,用指尖剥开底部接口盖板,里面藏着一个微型数值残存器。

    昭渊立刻反应:“那是旧副本数据清洗后留下的参数缓存器。”

    “这里曾经装载过别的剧本。”

    苏离轻声说。

    她接入了一段残存数据——是一段影像。

    只有短短几秒,一个少女站在这台终端机前,神情茫然,对着屏幕轻声说:“我还能回家吗?”

    随后系统音闪现:“请重新进行识别标定。”

    画面戛然而止。

    苏离怔住了。

    那不是她的影像,但那张脸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轮廓感。

    不是记忆中具体的谁,而是一种熟悉到无法忽视的“共同点”——像是所有Δ类残留人格都共享的“映射片段”。

    她低声问:“昭渊,那是谁?”

    “不是我们。”昭渊语气冷峻,“但也是我们。”

    “这片副本残影数据属于R4-2线的废弃引导通道,在它彻底崩塌之前,可能收纳过大量试图逃离系统的异常人格。”

    苏离默默记下编号。

    她知道,这些“废弃通道”是潜在的线索——系统不再维护,但也不彻底销毁的结构,往往最有可能隐藏出路。

    她继续沿着街区边缘探索,不断接触低频区域的残余接口——水表井、信号杆、甚至垃圾桶边的旧电箱。

    她在模仿剧本生活。

    同时在为现实联络重新建模。

    系统虽然狡猾,但也无法监控所有细节。只要她持续表现出“规律可预测”的人格曲线,就不会被立即归为异常。

    而她要做的,就是在“看似完全正常”的曲线中——隐藏真正的偏导。

    一个声音忽然从背后响起:

    “苏离?”

    她骤然转身。

    身后是一名戴眼镜的青年,穿着江城社区志愿者的马甲,神情略显局促:“你是新调来的社区管理员对吧?我们这边街区巡查系统出了点bug,能不能借你终端调一下权限?”

    苏离眯了眯眼。

    这段剧情不在她的任务清单内。

    她警觉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叫苏离?”

    青年一愣,随后挠头笑道:“我昨天在系统调档时看到的呀,你信息刚同步到我们辖区系统——你忘了?你昨晚不是还在群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