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术与人文的融合路径:构建共生共荣的文明新形态
技术与人文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数字时代,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与个体共同努力,从制度设计、技术研发、教育改革与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共生共荣的文明新形态。
(一)完善制度设计:为技术人文融合提供保障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与政策引导,为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与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技术伦理审查制度。针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成立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明确的伦理审查标准与流程,对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进行严格的伦理评估。对于可能存在伦理风险的技术项目,应及时进行干预与监管,防止技术滥用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例如,欧盟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将人工智能系统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对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实施严格的监管要求,确保其符合伦理标准与法律法规。
其次,出台鼓励技术人文融合的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对数字人文、文化科技等跨学科领域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倾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跨学科合作,推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创新。例如,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项目;对从事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与补贴,促进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创造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人文成果与技术成果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执法力度,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为技术研发与人文创作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应推动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促进知识与技术的传播与交流,为技术人文融合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二)推动技术研发:将人文理念融入技术创新
企业与科研机构作为技术研发的主体,应转变“技术至上”的发展理念,将人文理念融入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开发出更具人文关怀的技术产品与服务。
在产品设计环节,应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与人文体验。技术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还应注重情感价值与人文内涵的挖掘。例如,智能手环除了具备健康监测功能外,还可以增加亲情互动功能,让用户能够与家人分享健康数据,传递关心与问候;电子书阅读器可以优化阅读界面设计,模拟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满足用户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情感需求。
在技术应用环节,应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与权益。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用户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同时也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风险。企业在收集、使用用户数据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确告知用户数据收集的目的与范围,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同时,应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采取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措施,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例如,苹果公司在ioS系统中引入“应用跟踪透明化”功能,让用户能够自主决定是否允许应用跟踪其数据,充分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权益。
在技术推广环节,应注重提升用户的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公益培训、发布科普文章等方式,向用户普及数字技术知识,帮助用户掌握正确使用技术的方法,同时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与人文价值观念。例如,腾讯公司推出的“数字素养公益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数字安全、网络伦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青少年提升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
(三)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也是实现技术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径。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技术人文融合的关键。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高校应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界限,开设数字人文、科技伦理、文化产业管理等跨学科专业与课程,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例如,北京大学开设的“数字人文导论”课程,将大数据技术与文学、历史等人文领域的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掌握数字技术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清华大学开设的“科技伦理与社会”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实践教学与体验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与人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研发过程,在实践中学习技术知识与人文理念;组织学生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让学生运用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