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句话:“船在,家就在;海在,根就在。”他知道,“闽江号”不仅是一艘渔船,更是承载着父亲的爱与责任,是连接他与家乡、与过去的纽带。
手机再次响起,是苏晓曼打来的:“潮生,什么时候回来?我炖了你最爱喝的鱼汤。”林潮生笑着回答:“快了,马上就到。”他收起手机,握紧船桨,朝着家的方向驶去。海风吹过,带着鱼腥味和阳光的味道,仿佛父亲从未离开,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守护着这艘老船,守护着这个家。
“闽江号”的故事,就像闽江口的潮水,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传承,从父亲林阿海到林潮生,再到年幼的林念海,这艘老船见证了三代人的成长与坚守,也见证了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对家乡、对大海最深沉的爱。而这份爱,就像永不干涸的潮水,将永远流淌在闽江口的每一寸海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渔家儿女
老船的守望
闽江口的潮水又涨了,三十五岁的林潮生站在新建的跨海大桥上,望着滩涂里那艘锈迹斑斑的旧木船,烟蒂烫得他回神——手机里,女儿举着画纸喊:“爸爸,爷爷的船啥时回家?”
十七岁那年,父亲林阿海把磨亮的船桨塞进他手里:“林家的船,靠潮水养,更靠良心撑。”那时的“闽江号”泛着琥珀色的光,渔网边缘绣着母亲的平安结。可高考放榜日,他攥着省城录取通知书回家,父亲却蹲在船坞磨青苔:“省城离海远,不如跟我学开船。”争吵的涟漪,散了很久。
开学前,母亲塞给他布包,里面是生活费和老照片——年轻的父亲站在“闽江号”旁笑。“你爹昨晚在船上坐了一宿,要给你打新船桨当学费。”他回头望,船头平安结在风中摇曳,像在告别。
后来他留在省城打拼,买房娶妻生女。每次回老家,“闽江号”多几道裂痕,父亲背更驼。直到三年前台风夜,父亲为救搁浅渔船被卷走,遗体找到时,手里攥着刻着“潮生”的船板。老渔民说:“你爹常说,船不仅捕鱼,更要救人。”
他花一年修船,苏晓曼从不解到帮忙,女儿念海总递工具:“爷爷的船好漂亮。”下水那天,“闽江号”重泛金光,母亲新绣的平安结在船头飘动。
如今每月,他带念海驾船出海,渔获分给乡邻,还设了公益基金。念海总擦着“闽江号”三个字:“我要像爷爷和你一样。”
夕阳下,“闽江号”航行在波光里,林潮生握紧船桨。海风掠过,似父亲的声音:“船在,家就在;海在,根就在。”这老船,载着三代人的守望,成了闽江口永远的坐标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