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升起来了。”墨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机械义眼的蓝光在他脸上投下斑驳光斑,十二枚光锥正穿透舷窗,锁定天穹正中央的星群,“十二殖民星的麦穗量子纠缠已完成…他们在编织判官笔。”
“判官笔?”藤原浩介满脸狐疑地看着手中的青铜剑“守新”,剑身嗡嗡作响,仿佛在回应他的质疑,同时震落了几片麦芒。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不远处的那片麦浪上,心中暗自思忖:“那些麦穗……能成为武器?”
站在他身旁的诸葛青阳,原本蒙着双眼的纱布不知何时已被星芒灼烧殆尽,露出了空洞的眼窝。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那眼窝中竟流转着如银河般璀璨的光芒。
诸葛青阳似乎察觉到了藤原浩介的疑惑,缓缓说道:“这并非普通的武器。”他的声音低沉而神秘,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乙巳占》中有云:‘魁星踢斗,主文运生死’。今日正是魁星诞辰,他们妄图将文运转化为……天罚的笔锋。”
话音未落,只见第一株麦穗如流星般划破天际,突破了大气层的束缚,向着他们疾驰
那是来自“粟米星”的金穗,穗粒大如拇指,表面流转着《农政全书》“粟贵伤民”的篆文。它先是悬停在观测舰前方,接着像被无形的手牵引,笔直地刺向天穹——第二株来自“黍稷星”的红穗紧随其后,穗尖挂着《救荒撮要》“煮粥济民”的露珠;第三株“稻花星”的青穗飘来,稻芒间浮动着《天工开物》“舂米图”的银纹…
十二株麦穗陆续升空,它们的生长轨迹在星空中交织成笔杆的轮廓。林语能清晰看见,每株麦穗的根系都延伸向各自的殖民星,仿佛在汲取整个文明的力量——粟米的坚韧、黍稷的厚重、稻花的灵秀,所有农耕文明的美德都顺着麦秆攀爬,在笔杆上凝结成青铜色的纹路。
“笔杆成了!”朴正雄的声音带着粗哑的激动。老农正跪在舰桥角落,面前摆着半碗混着麦芒的粥,“和咱们的犁辕一个纹路…这是文明在铸剑!”
笔锋的成型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只见那十二株麦穗的穗尖猛然绽放开来,仿佛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猛然撑开一般。每一粒穗粒都像是拥有了生命一般,迅速地分裂成千万道耀眼的金芒,这些金芒如同流星划过夜空一般,在浩瀚的星空中交织成了一支巨大无比的笔锋。
这只笔锋并非由金属或者能量构成,而是由《春秋》经文所凝聚而成的实体!林语不禁凑近舷窗,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他惊讶地发现,这只笔锋上竟然还流动着一行行小字,这些小字如同被微雕大师精心雕琢过一般,清晰可见:“春王正月,大一统也”“拨乱世,反诸正”……每一段文字都散发着青铜般的冷光,仿佛是用刀刻在星幕上一般,显得庄严肃穆。
就在这时,诸葛青阳突然抬手,他那枯瘦的手指直直地指向了观测者母星的方向。林语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颗曾经被魁星朱笔戳出孔洞的纯白晶体星,此刻正被一团黑色的粒子风暴紧紧地包裹着。这团黑粒子风暴犹如一个巨大的漩涡,疯狂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
“他们在蘸墨。”诸葛青阳的声音在林语耳边响起,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林语心头一震,他立刻明白了诸葛青阳的意思——那团黑粒子风暴,竟然是观测者残留的“文明否定力”!而现在,这些“文明否定力”却成为了判官笔的墨汁。
“黑粒子……是观测者最后的‘史书’,他们要用这个……写死刑判决。”诸葛青阳的声音仿佛在林语的耳边回荡,久久不散。林语凝视着那颗被黑粒子风暴包裹的观测者母星,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说的恐惧。
判官笔动了。
笔杆在星空中划出青铜色的弧光,笔锋轻点,蘸取了足有星系大小的黑粒子风暴。林语听见舰桥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黑粒子如活物般缠绕笔锋,却被《春秋》经文灼烧得噼啪作响,最终凝结成墨汁般的黑色流体,泛着《乙巳占》凶兆的暗红光泽。
“写!”不知谁喊了一声。
笔锋在虚空中悬停,所有麦穗的光芒突然收敛,将力量注入笔锋。林语看见诸葛青阳的盲眼突然亮起,老者的嘴唇无声翕动——《春秋》的韵律从他喉间溢出,顺着量子纠缠的脉络爬上判官笔。
“王——正——月——”
三个字,每个都重若千钧。
第一个“王”字落下时,观测者母星的晶体表面炸开蛛网裂痕,裂痕中渗出的不再是墨血,而是《春秋》“郑伯克段于鄢”的竹简残片;第二个“正”字书写时,母星的轨道开始扭曲,原本规则的几何结构被“大一统”的笔锋强行拉直,像被老师用戒尺打直的歪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