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反攻从野人山开始! > 第369章 决定东南亚命运的决战1

第369章 决定东南亚命运的决战1(1/2)

    日军的装甲集群在进攻途中几乎未遇到有效抵抗。

    华联国防军的防线似乎已经在先前的炮击和空袭中崩溃,阵地上只剩下少量无法撤离的重装备和物资。

    山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前方的情况,可以看到华联军队匆忙撤退的痕迹:战壕中散落着个人物品,掩体里丢弃了不少武器弹药,甚至还有一些完好无损的火炮被遗弃在发射阵地上。

    “这些懦弱的支那人甚至连炸毁装备的时间都没有,”山口对身边的参谋说。

    “他们只来得及炸毁了弹药库,但阵地上到处都散落着未销毁的弹药。”

    日军士兵看到阵地上散落的大量物资,不少人忍不住上前哄抢。

    特别是那些被丢弃的军需食品,对于经常补给不足的日军士兵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山口对此感到十分愤怒:“混蛋!谁让他们停下来的!告诉他们不要为了这些蝇头小利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他明白,尽管皇军已经不再是五年前那支纪律严明的帝国军队,但如果不能保持进攻势头,就会给敌人以重整旗鼓的时间。

    日军的先头部队继续向前推进,沿途不断遭遇小股华联部队的抵抗,但这些抵抗都微弱而分散,很快就被日军的装甲力量粉碎。

    山口相信,只要继续坚持进攻,就能在天明前达成突破,包围并歼灭华联第一集团军的主力部队。

    日军和华联在装甲战术和装备上有着显着差异,日军的装甲部队通常作为支援步兵的单位存在,强调与步兵、炮兵和其他兵种的协同作战。

    日军战车师团的组织结构在42年后发生了重大变化。

    每个战车师团下辖两个战车旅团,每个旅团包括两个战车联队、一个机动步兵大队、一个75毫米山野炮大队和一个工兵中队。

    在战术层面,日军战车联队通常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的任务是清除在炮火准备中未被消灭的敌军据点和反坦克武器;第二梯队由步兵突击部队组成,位于第一梯队后方450码处,坦克负责支援步兵;第三梯队的战车联队则负责扩展胜利或支援需要的地方。

    相比之下,华联国防军的装甲战术更注重机动性和突击能力。

    华联的两个装甲师编制更大,坦克数量更多,而且配备了更先进的通讯设备,使得部队能够更好地进行协同作战。

    在地形利用上,马来半岛北部,相比较印缅边境的多山丛林环境给装甲作战带来了巨大挑战。

    狭窄的道路、密布的河流和起伏的山地限制了坦克的机动空间,使得大规模装甲集群难以完全展开。

    这也是今村均认为华联不会在印缅边境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坚信华联的主攻方向应该在更平坦开阔的马来半岛,而不是在印缅边境的复杂地形中。

    在华联国防军突然发起的猛烈攻击面前,今村均的判断似乎被彻底推翻。

    但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

    “梅津君,你不觉得这一切太过顺利了吗?”

    今村均在指挥部私下对梅津美治郎说,“支那人的撤退太过整齐,他们丢弃的装备和物资几乎都是可以迅速补充的类型,而核心的重装备和精锐部队都已经安全撤离。”

    梅津美治郎不以为然地摇头:“今村君,你多虑了。在如此猛烈的炮击和空袭下,任何部队都会溃不成军。”

    “支那人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两位指挥官的战略分歧反映了日军高层对华联战略意图的不同解读。

    梅津美治郎认为这是一举击溃华联西线主力,打开进军中南半岛大门的天赐良机。

    而今村均则担心这是华联故意设下的圈套,目的是诱使日军主力深入险境,然后予以围歼。

    事实上,华联国防军在撤退过程中的表现确实存在可疑之处。

    虽然表面上看是溃败,但核心的重装备损失有限,撤退路线井然有序,而且总是在关键地段留有足够的后卫部队迟滞日军的追击。

    这些细节没有逃过今村均的眼睛,但对于已经被初步胜利冲昏头脑的梅津美治郎和大多数日军军官来说,这些警告信号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山口中将的装甲部队在夜幕中继续向前推进。

    战车的车头灯在黑暗中形成一道道光芒,映照出前方道路的轮廓,步兵队伍跟随在坦克后面,脚步沉重但迅速。

    越往北推进,遭遇的抵抗就越轻微。

    华联军队似乎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只顾着向北方撤退,甚至连一些重要的战术高地也毫不设防。

    山口站在坦克座舱里,夜晚的凉风吹拂着他的脸庞。

    虽然进军顺利,但他的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装甲指挥官,他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

    “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