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地改变了。
我不再是那个可以毫无顾忌地冲出去、凭借着一腔热血就敢直面危险的少年了。那晚的经历,像一道无形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它没有让我变得更勇敢,反而让我变得更加……怯懦?或者说,是变得更加“理智”了。
我开始学会在行动之前,反复权衡利弊。我会下意识地评估风险,计算可能的代价。面对需要“勇气”的时刻,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冲上去,而是后退一步,冷静地观察,谨慎地思考。有时候,甚至会干脆地选择转身离开。
这种变化是如此微妙,却又如此深刻。它影响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我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我不再轻易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不再轻易地为朋友两肋插刀。我学会了说“不”,学会了保护自己,也学会了……漠视。
我常常在夏日的午后,坐在自家阳台上,看着楼下嬉笑打闹的孩子们。他们无忧无虑,充满了活力,就像很多年前的我一样。有时候,他们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起来,甚至会动手推搡。放在以前,我或许会上前拉架,或者至少会大声呵斥几句。但现在,我只是默默地看着,眼神里带着一种旁观者特有的、近乎冷漠的疏离。
我看着那个曾经在河边救起落水女孩的自己,那个在公交车上帮助晕车同学的自己,那个在深夜冒险救助陌生人的自己,感觉像是看到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幻影。那个幻影充满了力量,充满了热情,充满了……一种我现在已经几乎无法理解的东西。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郊外爬山。那天天色很好,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有说有笑。走到半山腰,遇到一个老婆婆,背着重重的柴火,步履蹒跚,看起来非常吃力。她哀求我们,能不能帮她把柴火背到山下的村子里去。
我的朋友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接过老婆婆沉重的柴担,哼哧哼哧地就往下走。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我也想帮忙,但我的身体却像被什么东西钉在了原地,动弹不得。我能感觉到朋友们投来的不解的目光,但我无法解释。
最终,我只是走上前去,对那个老婆婆说:“婆婆,您歇会儿,等我们下山了再……”我说不下去了,后面的话哽在了喉咙里。老婆婆用一种失望而浑浊的眼神看着我,默默地点了点头,然后就靠着路边的石头,休息起来。
我的朋友们很快就回来了,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脸上都带着一种完成好事后的满足感。他们笑着问我为什么没去帮忙,我只是含糊地说自己力气小,背不动。他们也没再多问,以为我只是偷懒。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我想起了很多年前,那个在暴雨中冲下河堤、救起小女孩的自己。如果当时我像今天这样,因为害怕危险、或者仅仅是觉得麻烦,就选择了袖手旁观,那会怎么样?那个女孩会不会就……
我不敢再想下去。
我并不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时间倒流,我想,我大概还是会做出同样的事情。只是,那份曾经支撑我做出选择的“勇气”,如今已经变得如此微弱,如此摇摆不定。它就像风中残烛,只需要一点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彻底熄灭。
我开始意识到,“勇气”这种东西,或许真的像是一种消耗品。它在年轻的时候,被我们无知无觉地、肆意地挥霍着。我们以为它永远不会枯竭,就像我们以为青春永远不会散场。但每一次的运用,每一次的透支,都在悄无声息地消耗着它的存量。等到我们终于意识到它的存在和珍贵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它不像金钱,可以储存,可以积累。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体能”。年轻的时候,我们身强体壮,意志坚定,可以承受高强度的“消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看到的黑暗和无奈也越来越多,我们的“体能”也在逐渐下降。我们开始感到疲惫,开始害怕受伤,开始懂得明哲保身。
不是我们变坏了,也不是我们变冷漠了。只是,我们变得更加“现实”了。而这种“现实”,往往是以牺牲掉那份纯粹的、不计代价的“勇气”为代价的。
夏末的傍晚,天气依然闷热。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绚烂而忧伤的橘红色。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拿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远处传来孩子们隐约的嬉笑声,还有归巢鸟儿的鸣叫。
我抬起头,看着天边那最后一抹亮色,心里忽然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惆怅。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说不清楚。那种感觉,就像看着一堆篝火,在燃烧了很久之后,火焰渐渐变小,只剩下一些红色的余烬,在夜色中顽强地闪烁着,散发着微弱的光和热,却再也燃烧不起熊熊的烈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