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凡喝了口豆浆,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叶澜正在仔细检查每一棵标记稻苗的叶片,用放大镜看着叶背,嘴里念念有词:“没有稻飞虱,有一只小瓢虫在吃蚜虫!”萧汀则在旁边记录:“试验区紫色标记牌,瓢虫1只,蚜虫3只。”
“爸爸,我们发现了益虫和害虫的互动!”叶澜跑过来,拉着萧凡的手往稻田里走,“你看,这只瓢虫正在吃蚜虫,而且它停在艾草旁边的稻叶上!”她指着观察册上的记录,“我们已经发现3只瓢虫了,都在大豆苗和艾草附近活动。”
萧汀也跑过来,补充道:“对照区我还没看到瓢虫,只看到了5只稻飞虱!”他的小脸上满是认真,“这说明大豆和艾草真的能吸引瓢虫,还能减少害虫!”
萧凡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观察那只瓢虫。红色的外壳上有七个黑点,正趴在稻叶背上,一口一口地啃着绿色的蚜虫。“这是七星瓢虫,是稻飞虱和蚜虫的天敌。”萧凡解释道,“大豆能分泌蜜露,给瓢虫提供额外的食物;艾草的气味能驱赶害虫,同时吸引瓢虫这类天敌,这就是生物防治的原理。”
叶澜立刻在观察册上写下“生物防治”四个字,虽然笔画有些歪歪扭扭,但每个字都写得很认真:“爸爸,我们可以做一个瓢虫活动轨迹图,看看它们是不是只在大豆和艾草周围活动。”她指着稻田,“我们可以每隔5米放一个观察点,记录每个点的瓢虫数量。”
萧汀眼睛一亮:“我可以用彩色粉笔在田埂上做标记,然后我们每隔10分钟去记录一次!”他说着,就想去拿粉笔,被叶之澜拦住了:“不行,粉笔会污染土壤,我们用石头做标记吧!”
“澜澜说得对,科研要注重环保。”萧凡赞许地看着女儿,“我们可以用不同形状的石头做标记,圆形代表1号观察点,方形代表2号,三角形代表3号。”他从田埂上捡起几块石头,递给孩子们,“现在,我们来设置10个观察点,覆盖试验区和对照区,然后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瓢虫数量和害虫数量。”
姐弟俩立刻行动起来,叶澜负责规划观察点的位置,确保分布均匀;萧汀则负责摆放石头,并用铅笔在观察册上画下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对应的石头形状。叶之澜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笑着对萧凡说:“你看,他们已经学会了团队协作,还能考虑到环保问题,比我们小时候厉害多了。”
萧凡点点头,拿出数据采集仪开始记录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这就是最高级的实验,不是依赖复杂的设备,而是通过精准的变量控制、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而孩子们的参与,让这个实验更有意义,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正是科研最需要的。”
上午九点,晨雾完全散去,阳光洒满稻田。叶澜和萧汀已经完成了三次观察记录,叶澜把数据整理成表格,萧汀则在旁边绘制简易的柱状图。“爸爸,你看!”萧汀举着自己画的图表,“试验区的瓢虫数量是对照区的6倍,害虫数量只有对照区的三分之一!”他的小脸上满是兴奋,“这说明我们的生物防护系统真的有效!”
叶澜也递过自己的观察册:“我们还记录了稻苗的虫洞数量,试验区平均每棵稻苗0.3个虫洞,对照区平均2.5个,而且试验区的稻苗叶片更绿,长势更好。”她指着表格里的数据,“我还发现,大豆苗的根长已经达到了12厘米,比单独种植的大豆苗根长更长,这说明艾草和大豆共生能促进根系生长。”
萧凡接过观察册,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眼里满是欣慰。他拿出便携式光谱仪,对着试验区和对照区的稻叶各测了一次:“试验区稻叶的叶绿素含量是58.2SpAd,对照区是52.6SpAd,叶绿素含量越高,光合作用越强,稻苗的长势就越好。”他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大豆-艾草共生系统不仅能有效防治虫害,还能促进稻苗生长,和我们的纳米防护涂层形成了双重保障。”
叶之澜这时提着一个篮子走过来,里面装着水果和点心:“孩子们,休息一下吧,已经忙活一上午了。”她把水果分给孩子们,“你们的观察记录做得很详细,下午我们还要测量大豆苗的根系生长情况,还要检查湿度报警器的运行状态。”
叶澜咬了一口苹果,看着试验区的大豆苗和艾草:“妈妈,我们可以给湿度报警器加一个远程提醒功能吗?这样我们不在田里的时候,也能知道土壤湿度的变化。”她看着萧凡,“我昨天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了远程控制的App,我们可以把报警器和手机连接起来。”
萧汀立刻附和:“对!这样如果湿度超过阈值,爸爸的手机就能收到消息,我们就能及时赶来浇水或者排水了!”他放下苹果,拉着萧凡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