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太湿,想起之前做凝胶实验时用的纱布,便找来医用纱布铺在冰袋和沙土之间:“这样既能降温,又不会弄湿土壤。”光照层更麻烦,小台灯光照不均匀,萧汀观察到阳台的衣架可以上下移动,便用回形针把台灯固定在衣架上,用手机的水平仪App调整高度,直到沙土表面每个位置的亮度都一样。
研讨会那天,双孩跟着父母一起去了项目组。叶芷兰在台上汇报“魔芋凝胶-抗冻蛋白-低聚果糖复合体系”的研发过程时,叶澜突然举起手:“叔叔阿姨,我有东西要给大家看!”她拿着平板,播放自己做的动画短片——画面里,一个个彩色的小格子(代表凝胶网格)在冷风中发抖,慢慢变小,直到有白色的小颗粒(低聚果糖)钻进来,把格子撑住,水再也跑不出去了。台下的专家们都笑了,王教授忍不住鼓掌:“这个解释比论文还清楚!”
萧汀则拿着自己搭建的微型田间模型,走上台:“我们用这个模型测试过,涂了复合体系的小麦幼苗,在-5c下还能长叶子,没涂的都蔫了。”他指着模型里两株长势不同的小麦,一株叶片翠绿,一株发黄,“这是我们种了五天的结果,每天晚上放冰袋,白天开台灯,和北方的田间一样。”
汇报结束后,项目组一致通过了复合体系的田间试验方案,还特意邀请双孩参与后续的观察记录。回家的路上,萧凡看着后座上兴奋地讨论下一步实验的双孩,对叶之澜说:“我们以为没时间教他们,没想到他们自己学了这么多。”叶芷兰笑着点头,看向窗外:“或许最好的科研教育,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尝试——就像我们当年一样。”
阳台的实验室里,微型田间模型还亮着小台灯,灯光照在翠绿的小麦叶片上,也照在双孩贴满实验笔记的墙上。叶澜正在画下一次实验的方案,萧汀则在计算1亩地需要多少复合体系。萧凡和叶芷兰坐在旁边,整理着田间试验的准备清单,偶尔抬头看看孩子,眼里满是欣慰。夜色渐浓,实验室的灯光却像一颗小小的星辰,照亮了家庭科研的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