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天子宁有种 > 第二百二十四章 擢新疏旧

第二百二十四章 擢新疏旧(1/2)

    张昭等一众大臣联名弹劾赵守微的这件事,起初李奕只当是消遣“乐子”瞧瞧热闹罢了。

    然而等他转头细想一下,又觉得似乎没这么简单。

    赵守微区区一个从八品下的右拾遗,虽因执掌谏诤而具有特殊政治地位,但真要治其罪状,也只是台官们的一句话。

    何须张昭等历仕数朝的老臣们如此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联名弹劾?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机与地点——偏偏选在南征大军即将开拔、万众瞩目的朔望大朝会上发难!

    而张昭最后那番以太宗李世民和昭宗李晔为例的谏言。

    其实更像是借题发挥,看似在规劝皇帝谨慎用人,但何尝不是对皇帝的用人标准和方式,进行了一次极其含蓄的“抨击”?

    李奕越想,眉头皱得越紧。

    他并非喜欢瞎琢磨,但今日弹劾一事,透着一股刻意为之、小题大做的味道。

    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关节?

    若放在一两年前,李奕或许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这些朝堂上的弯弯绕绕漠不关心,只埋头办好自己手中的差事即可。

    但今时不同往日——他不再是那个只管带兵冲锋陷阵的中下层将校了。

    他如今是殿前司马军都指挥使,大周皇帝的姻亲妹夫,刚刚还被钦点为随驾都部署。

    而身份地位的巨大跃升,也意味着他已无法再置身于波谲云诡的朝堂之外。

    李奕的一举一动皆在众目睽睽之下。

    任何一丝看似微小的政治动向,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事件,都可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波及到他自身的利益和处境。

    由不得他不关注,由不得他不深思。

    ……

    散朝的钟磬声终于响起,群臣按照品秩高低,鱼贯而出。

    李奕目光迅速扫过人群,锁定了正与几位同僚寒暄、准备离去的向训。

    他不动声色地加快脚步,自然地凑了过去,恰好与向训走到一处……二人的办公地相距不远,都在皇城西南角的衙署区,自然可以顺路同行。

    从正殿到各自衙署的这段路,倒是足够二人说几句话的了。

    向训何等人物,见李奕凑近,便知其意。他面上带着惯常的温和笑容,对李奕拱了拱手:“散朝了,李都使要回衙署吗?你我正好顺路,不如同走?”

    “不敢辞……向院使请!”李奕顺势接话。

    两人遂并肩而行,随着人流步出恢弘的正殿宫门。

    行至一处廊檐拐弯处,身边的嘈杂渐渐褪去。初春的阳光带着些微暖意,洒在皇城内铺着石板的甬道上,将两人并行的影子拉得斜长。

    李奕主动开口道:“今日朝会,张尚书等诸公老臣,联名弹劾区区一个赵守微,倒是颇有些出乎意料。”

    向训并未立刻接话,而是又走了几步,才慢悠悠地开口,语气平淡得像在谈论天气:“贤弟是觉得此举有些小题大做了?”

    李奕微微摇头,眉头微蹙,斟酌道:“倒不全然是小题大做。赵守微罪有应得,自不待言。只是在这南征的节骨眼上,如此大张旗鼓地弹劾官家亲自破格擢拔的人,难免有损圣颜,让官家下不来台吧?”

    向训脚步未停,面上笑容依旧。

    等两人拐到一处角落,他才轻声道:“下棋之人,有时落子,未必真在于吃掉那颗挡路的卒子!”

    向训仿佛只是在说一句寻常的感慨。

    话落,他侧头看向李奕,见后者作沉思状。

    向训语气稍顿,继而话锋一转,道:“贤弟可知,去年官家给那赵守微授官时,就在朝堂上引起不小波澜。不少官员私下议论纷纷,认为此举过于轻率,简直儿戏。许多人都觉得执掌谏诤的拾遗之职,岂是田间乡人读了几本粗浅书卷便能胜任的?”

    “然自高平一战,官家亲冒矢石,大破伪汉契丹联军,威望便日益隆重!归政以来,事无巨细,皆亲自决断,文武百官鲜少敢有违抗的。是以当日,也就无人敢在明面上反对此事,最后只能作罢了。”

    李奕眉头锁得更紧,沉吟道:“向兄的意思……有人想借此次弹劾来宣泄对官家总是乾纲独断的不满?”

    向训先是点了点头,随即又缓缓地摇了摇头,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依我看来,此次弹劾赵守微,他们并非只是劝谏官家要谨慎用人。反倒张昭用太宗和昭宗举例,恐怕才是真正用意。”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若有所思道:“太宗重用刘洎、马周,正值天下百废待兴,首要求稳,方才有煌煌盛世。而昭宗用朱朴、柳璨,大唐已是分崩离析、群雄割据,昭宗求急之法,想要立杆见影,最后却加速了亡国。”

    “没错!贤弟好见识!”

    向训不吝赞许,转而他又低声道,“无论是当初官家亲征伪汉,还是如今接二连三地大举南征,朝堂内外都多有质疑与反对之声。许多人都觉得官家的心思太过急切了,继位才不过两年多,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