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塑强汉 > 第192章 天下之辩(3)

第192章 天下之辩(3)(1/2)

    最终,在“大汉不能乱,实践出真知”的指导原则下,内阁达成了统一。

    是呀。古人没那么傻,他们也会弃劣从优。

    当然,荀彧的“搁置争辩”也是来源于蔡成“实践出真知”的论断。

    荀彧不参与争辩,也起到了极好的效果,更使得这些阁老们不再把他架起来,而是开始主动献计献策、主动操劳国事。

    可毕竟这些阁老们都是大汉智慧超群的那群人。

    他们懂得“搁置争辩、实践为先、结果为断”才是最好的选择。

    实践的结果自不必说。

    当大汉新制经历了“四年五灾”的严峻考验后,王允、黄琬、贾琮对其他阁老公开表态:赞同大汉新制。

    连内阁都能够起争议,那各部呢?各州郡的官吏呢?天下的读书人呢?

    于是,在内阁“搁置争辩”后,荀彧便马上找兵部商议,希望兵部下发指令:一旦民间有反对成公子的声音,护民军一定不要过于敏感,先由内阁来应对。

    如果内阁处置无效,再出动护民军。

    荀彧可真是怕护民军打着“为成公子报仇”的旗号,屠戮各州郡的世家大族。

    真要如此,大汉就彻底乱了。

    好在荀彧与兵部沟通及时,而且满宠又及时地捕获了谋划毒杀成公子的陶谦等人,护民军才算是在何山、管笃的安抚下,安静了下来。

    护民军真要起兵的话,张辽、张合、于禁等人,肯定是压不住的。

    也正因为安抚护民军花费了时间,才使得征南军团直到夏末才开始夺取随县和襄阳的行动。

    谁知道,刚刚入秋,征南军团不仅夺取了随县、襄阳两个重镇,还顺便把江夏、南郡全部收归朝廷,让“划江而治”成为了现实。

    在与兵部沟通好,且护民军各军团都表态,如果内阁能妥善处置“反成公子”之风,护民军的刀枪便不会向内之后,果然不出内阁所料,朝廷各部、大汉北方各州郡的官吏,以及天下读书人真的开始分成了“反成公子派”和“挺成公子派”。

    一场波及整个大汉北方的读书人大辩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而且越演越烈,甚至有人开始联络江东、江南、益州、交州的读书人。

    对于官吏集团,内阁对大汉官僚集团颁布了措词严厉的诏令:

    所有大汉部、州、郡、县级官吏,保持中立,不得参与这场表面上是针对成公子,实则是针对大汉新制的“天下大辩论”。

    大汉新制如何,尚需若干年的实践检验,现在不可能有结论。

    故而,一旦被监察署发现官吏参与其中,则参与者全部就地免职,且日后永远不录用。

    而且其所在的县官、郡官、州官、部官,还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一句话,你属下有人参与,那就是你御下不严,当然要处罚你。

    当然,诏令也说了,自诏令送达之日起,如若各级官员发现有人参与并及时制止者,不受处罚。

    而如若有官吏不听制止,坚持参与,当地官府有权即时罢免,并上报内阁。

    这里顺便说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内阁将吏部所属的监察司,改名“吏监署”——升司为署了。

    而陛下所管辖的监察司,则改名为“皇监司”。

    兵部一看如此,皇甫嵩主管的“护民军监察司”也改名为“军监署”。

    皇监司负责监察各部尚书及以上官员,包括京都所属的所有官吏,而吏监署负责监察各州郡所有官吏。

    内阁对官僚集团的措施还是得力的,毕竟敢于“舍官取义”的官吏,还是少数。

    各级官吏还要以俸禄来养活一家老小呢,哪里敢轻易砸了自己的饭碗。

    要知道,蔡成制定的大汉各级官吏的俸禄,用一句话来描述,便是“高级与中级官员俸禄未降低,低级官吏俸禄提升许多。”

    可这样的俸禄体系,就不担心朝廷负担过重吗?

    蔡成还真不怕。

    内阁建立时,青州蔡氏只留下一个纺织工坊和一个织布工坊。

    其他的,沧海商号、一品天下、大剧院、大工坊、各种矿,包括农家乐等蔡氏族产,都已被蔡成无偿送给了朝廷。

    而兵器工坊,包括海军造船工坊,也都送给了兵部。

    蔡成当时说,这是蔡氏恭贺陛下登基、内阁组建的礼物。

    反正刘协登基时,既没有什么仪式,更没有礼物。

    有了这些,朝廷还担心自己手上没钱么?

    何况百姓富了起来,消费自然增加。

    百姓一般都去哪里消费?

    购物自然是去农家乐;

    品尝美酒、美食则去一品天下;

    想附庸风雅,便去大剧院……

    几乎家家有人在各种工坊中做事,百姓口袋里不缺钱。

    可就没有私家商号吗?

    当然有。

    只是私家商号也是从沧海商号进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