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枕山蹬河,自然最适于为帝王陵园。然自周始,亦有无数文臣武将为万里河山殚精竭虑、愤而就死。
“经内阁众议,认为这些朝臣无论文武,皆可永伴帝王左右,永远护佑万里山河。
“故帝王及为大汉做出重要贡献的皇室成员,可葬于皇室陵园;而那些忠诚于大汉且做出卓越贡献的臣子,可葬于皇室陵园周边的忠烈陵园。
“在皇室陵园中,主要种植龙柏与柳树,忠烈陵园主要种植罗汉松与雪松。邙山山脚下,则是皇室果园,种有苹果、桃子、梨、杏、葡萄等果物。若有人山上祭拜,于邙山脚下便可购买果物祭品。”
听到荀彧如此说,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
他们是谁,他们可是前朝的三公九卿、朝堂重臣,可是一直在为大汉殚精竭虑,如果能入忠烈陵园,绝对是光宗耀祖之事。
原少府阴修忍不住了,大声问道:“入陵园须何资格?”
正史中,这个阴修初始时被董卓征召,后又逃回南阳(阴氏一族就在南阳)。
而荀彧的叔叔荀爽眼巴巴地看着荀彧。
荀爽比较倒霉。
他是被董卓强行征召入京的。
可他刚刚入京没几天,董卓就被吕布围困于太师府。
他只见了董卓一面,并被董卓封为长安令(正史中是被封为平原相,上任途中,又被封为光禄大夫,便返回了洛阳),还未来得及去上任,就被困于京都。
关键是,蔡成入京后,他被说成是“董卓党”,哪怕他的侄子荀彧做了丞相,都没有一点为他平反之意。
不过,他也是因祸得福。
他在蔡成中毒之后没多久,便也身患重病。
但那时,华佗、张机两人皆来了京都,直接把他从阎王手中抢了回来。
而且,荀爽也冤枉荀彧了。
在荀彧看来,京都内的董卓党早已肃清,只逃了一个吕布的同乡李肃。剩下的人,都谈不上董卓党。
另外,毕竟荀爽已经年过六旬,他希望荀爽能主动离京,回乡颐养天年。
可荀彧哪里知道,荀爽病好之后,仍然不离京。
他与自己这个亲侄子杠上了。
你既然高居丞相之位,必须要给我个说法。
如果荀爽要荀彧给他个说法,你倒是直接说呀。
可他就是不说,让荀彧自己发现。
数年来,荀彧每天都忙得脚打后脑勺,哪里会想这些?
既然你不回乡颐养天年,那好,我养着你便是。
于是,荀彧把荀爽接到了相府,每天好吃好喝地供着,就是不给他安排一官半职。
如果给荀爽安排了官职,那其他前朝旧臣怎么办?那么多前朝重臣都闲置在那儿呢。
这就更让荀爽来气,老小孩的脾气彻底暴发。
这不,听到荀彧要陪着陛下出巡大汉北方,根本不顾自己花甲过半,说什么都要跟着。
既然前朝旧臣都能跟着,凭什么我不能跟着?
好在有张机和其他几名大医堂郎中跟随,否则荀彧说什么都不敢让他跟着出巡。
这次陛下出巡,尤其是大家在函谷关才知道成公子已经醒来,且与他们一路同行,这些前朝旧臣都从内心中认为,这是他们重入朝堂的一个契机。
当然,他们不知道蔡成已经向内阁提议组建“参议司”。
此时,这些前朝旧臣听到整个邙山都被列为皇家园陵及忠烈园陵后,此时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哪怕不能官复原职,但也一定要想办法争取一个能入忠烈陵园的名额。
阴修的询问还比较沉稳,而原尚书周毖却完全沉不住气了,大声问道:
“吾等于朝堂之上已列三公九卿,该当有资格入忠烈陵园吧?”
荀彧无奈苦笑。
这些三公九卿还真是的,什么利益都不想放过。
不过,哪怕荀彧内心再不痛快,却仍然和颜悦色,语气平缓。
“诸公莫急。现整个邙山还在修缮中,入陵园的条件亦未出台。估计吾等陪陛下巡视返京,入陵园的条律也制订得差不多了。在正式颁布前,会分发给诸公征求意见。”
众人听荀彧说正在修缮,方才想起,当今陛下已经上位五年,按理早该开始为陛下修缮陵墓了。
古代,皇帝上位第一年内,就会安排陵墓的修建。
而如今荀彧用的是“修缮”而不是“修建”,说明当今陛下的陵墓安排在其父灵帝的陵墓旁边,甚至是父子同穴。
毕竟,在当今陛下之前,还有一个只在位几个月的少帝刘辩。
刘辩的陵墓尚未修建,也根本来不及修建。
把刘宏、何太后、刘辩、刘协葬于同一陵墓中,倒是最好的选择。
可见,荀彧用“修缮”一词的内涵有点多。
这是打算不给刘协修葺帝陵吗?
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