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塑强汉 > 第179章 悄然离京

第179章 悄然离京(1/2)

    蔡琰马上凑了过去,小声地与刘协说着什么,很快便将刘协哄得满脸堆笑。

    王越看着更是心惊。

    这陛下已与大帅身边之人相处得如鱼得水了吗?

    蔡成却看向李进,说道:“子贤是如何筹措的盘缠,是否会影响家中生活?”

    李进恭敬一礼。“有劳大帅挂怀。沛国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吾只是利用农暇之时,应官府征召,参与修路建渠获得工钱,并未从家中拿钱。”

    蔡成一听,大感兴趣。马上问道:“家中几人?生活如何?”

    “家中七人,爷爷、奶奶、父母及一弟一妹。现农家乐按人头分配粮食,可保一日三餐。小妹于工坊中,可月进近百钱。家中生活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

    蔡成又问:“那同庄之农户,皆是如此吗?”

    “相差不大。都饿不着,是否能多赚一些五铢钱,便是看家中人口多寡。人口多者,农闲之时便可多人去为官府做事,工钱亦多。女子多者,入工坊者亦多,工钱自是不少。”

    蔡成笑着点了点头,心中却已经起了波澜。

    家中人口多,赚钱便多。

    如此下去,岂不是富者愈富?

    如此,会不会再次拉开贫富差距?

    在此时蔡成的记忆中,推行新农体系就是为了“均贫富”。

    他认为富者皆不仁,总是会盘剥穷者。

    失去了穿越者的记忆,他突然之间,已然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了。

    而今天李进所言,恰恰是他战略司的根本任务之一:发现隐患,并制定相应政策。

    王越不知这位名震大汉的青州成公子,为何会对农户生活如此感兴趣。

    这算是体察民情吗?

    不过,王越只是个剑客,哪里懂治理天下?

    这些想法也只是在脑海中闪现了一下,然后便抛之脑后,只是默默地喝茶。

    他是来保护陛下的,又不是来考察大帅的。

    至于蔡成,也抛下刚刚想到的问题。

    这个问题虽然重要,却是不急。

    出巡路上,尽可与荀彧、前朝旧臣共同商议。

    蔡成已然确定,只要深入体察民情,必然能发现很多大汉新制的不完善之处。

    此事,他需要在阁老们出巡前,与大家通通气,或许可以给阁老们一定的启示。

    同时,蔡成还决定,战略司之人,亦要年年出巡,体察民生民情。

    随后,蔡成便与王越商议如何保护陛下和皇后。

    这皇后自然是伏寿。

    虽然目前还没有与伏寿成亲,但无论是刘协,还是刘虞等皇室宗亲,甚至所有阁老,都认可了伏寿。

    皇后,母仪天下,乃天下女子之典范,自然不是刘协一人所能决定的。

    傍晚时,荀彧又来了。

    蔡成很是鄙视,认为他就是来蹭饭的。

    荀彧带来的消息,却让蔡成错愕。

    包括杨彪、崔烈等人在内的所有三公九卿,甚至还有一些闲置的官员,全部愿意陪同陛下巡察大汉北方。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蔡成已经醒来。

    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陛下要亲政的前奏。

    陛下亲政,是否意味着会逐步推翻君主立宪制?

    至少也得是帝制与君主立宪制并行吧?

    他们自然不知道,蔡成推行的“君主立宪制”本就是帝制与君主立宪制并行的。君主掌祭祀权、兵权、科考权、外交权和监察权,内阁掌治国权。

    在他们看来,后汉两百年,搅乱朝纲的,便是因皇帝寿短而导致的外戚、内侍专权。

    他们可不认为他们这些作为士族代表的朝臣,对前些年的天下乱象有什么责任。

    那是灵帝荒淫,那是十常侍专权,那是外戚……总之,所有的一切,皆没有他们的责任。

    即便有一点,那也仅仅是一点,并不重要。

    这些年中,他们也看到了君主立宪制的优点,那就是在皇帝不能亲政前,便可以君主立宪制替代之。

    也就是说,有了君主立宪制,便永远都不会再有内侍、外戚专权的机会了。

    何况,随着小皇帝逐渐长大,难道皇帝就不想拿回皇权?

    待陛下亲政后,自然要恢复帝制。

    只有在帝制下,才会有士权,也就是能与皇帝分权。

    皇权、士权共治天下,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而陪同陛下出巡,不正是给小皇帝心里埋下“夺回皇权”种子的最好时机吗?

    荀彧、蔡成,包括所有阁老,自然不是知道那些前朝臣子的险恶用心。

    不过,即便内阁知道了,也不会为此有太多的担心。

    毕竟,五年过去,从大汉北方十三州收集的信息来看,民心已全部归于内阁。

    有强大的护民军,又有民心所向,成公子也醒了过来,那些前朝旧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