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孙策问道。
“吾是按护民军最高军事智慧来推算其行进路线的。如果护民军未按此路线行进,护民军在我心中,便至少弱了五分,吾振汉军亦不用再担忧护民军之战力。一年后,振汉军更换全新兵器、器械,便不用再等,直接过江夺取中原便是。”
桓佑露出睥睨天下之气势。
周瑜还在思量,韩当却忍不住叫了起来。
“好,便如汝之所言,吾率军埋伏于芦苇荡中,而且保证不派斥候,不露头。但若护民军不来便如何?”
桓佑微微一笔,那模样根本不像个孩子。“吾之前已言,以性命为注。”
“佑公子哪里能以性命为注?如若护民军不来,埋伏十日后,我军撤回便是。”鲁肃开始打圆场。
“十日?”周瑜看向鲁肃。
他不明白,鲁肃为何会提出十日之限。
没等鲁肃回答,桓佑却抢先说道:“不可定十日之限。护民军攻克襄阳日期未定,自襄阳南下日期未定,故须派斥候溯汉水而上,时刻关注护民军夺取襄阳的时间。
“以吾估算,取襄阳后三日内,护民军必定分兵南下。
“按之前吾所推测的行进路线,自护民军出发始,抵达埋伏地点需六到八日。
“大都督领军于江边等候斥候快报。收到探报后,大都督过江进入西云梦泽,并以竹排、快船潜至华容泽边芦苇荡中。”
说着,桓佑看向周瑜。“大都督,前往襄阳探查的斥候,传讯一定要快。如此,便可争取护民军出襄阳南下之前的三四天时间,亦能保证大都督先于护民军抵达华容。”
周瑜没有答话。
他在反复斟酌桓佑的计策。
此计有三个特点:
一是时间上必须要卡得准。
这方面周瑜倒是能够保证。
周瑜带来的五百亲卫,都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可以说是水陆皆精。
所以,打探护民军攻破襄阳的时日,便由自己的亲卫来负责。
一旦襄阳城破,斥候马上顺汉水而下,至竞陵附近时弃船上陆,一路向南,便可抵达洞庭对面。
时间上肯定来得及。
二是守株待兔。
这一点虽然周瑜内心不是很认可,但从直觉上,觉得护民军一定会按桓佑所说的路线行进。
真如此,为了保密,还真不能派斥候监视护民军的行迹。
其三便是埋伏成功,可桓佑却说只能保持个“不败”,也就是说,根本无法取胜。
对此周瑜是不服气的。
他这次打算率领孙策手下的三千西凉悍卒,再加上自己的五百亲卫。
兵力本就不弱于护民军,而且还是在打埋伏的情况下,如果再不能取得大胜、全胜,那护民军的战力能高到什么程度?
周瑜不信这世间能有如此战力的军队。
不过,他也知道,此时逞口舌之利毫无意义。一战之后,什么都会清清楚楚。
韩当要率兵前去华容,直接被孙策、周瑜给否定了。
第一次与护民军对战,周瑜必须去。
如果不是孙策此时要收服、稳定荆州江南四郡,根本离不开临湘,孙策都希望亲自去看看传说中的护民军。
有人会问,孙策不是在洛阳城下看过护民军了吗?而且看的还是征南军团。
他是看了,但那只是静寂状态的护民军。
他要看的,是战斗中的护民军。
父亲孙坚在襄随谷口入伏阵亡,随县城下与张飞只战了两个回合便败下阵来,还是韩当放箭救了自己一命。
这让孙策无限渴望自己的麾下有护民军那样的战力,战必全歼,攻必速克……
可那只是传说。
他毕竟没看过护民军真实的战斗场景。
周瑜率领三千西凉悍卒和自己的五百亲卫出发了。
五百亲卫,便是这次的水军。
他们要将三千西凉悍卒由水路送到华容,还要在云梦泽中负责接应。
万一真没打胜,那就迅速脱离战场,钻进芦苇荡,然后上船溜之大吉。
此次是去试探护民军战力了,不是与护民军拼命的。
此时此刻,刚刚才与护民军交锋,周瑜就发现护民军的异常之处。
首先,遇伏后,竟然没有慌乱,而是快速脱离弓箭的射程,连地上死伤的袍泽都不管不问,任由那些伤兵自生自灭。
如此果断,如此干脆,让周瑜暗自咋舌。
谁都知道,突然遭遇伏击,大多数军队都会惊慌失措,然后就是拼命逃跑,甚至是溃散。
然而,护民军的快速撤退,不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