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塑强汉 > 第132章 随县之战(1)

第132章 随县之战(1)(1/2)

    可能有人会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读书人又能掀起什么风浪?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最怕的便是读书人“造反”。

    读书人一旦形成汹汹之势,任何政权都要抖上三抖。

    “党锢之祸”才过去二十几年,难道天下读书人又要闹将起来?

    且不说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北宋的“太学生的伏阙上书”、南宋“庆元党禁”、明朝的“东林党争”这些属于读书人的群体事件,单说开启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便知学子、士子的群体事件,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了。

    “麻烦诸公详细说说。”蔡成诚恳地说道,可眼中却掩饰不住地担忧。

    “志才参与了内阁谋划,还是志才来说吧。”郭嘉把戏忠推了出来。

    戏忠沉思了一会,郑重说道:“此事还是由丞相亲自为公子讲解为上。毕竟,总体策略是丞相提出来的,其他人都是在丞相的总体策略上进行修修补补。”

    蔡成点了点头。

    既然总体策略出自荀彧,让荀彧亲自讲解,可以讲得更深入一些。

    蔡成准备与荀彧单独约个时间,只说这一件事。

    蔡成想清楚后,笑着问道:“北攻南守东收西融,这个战略很好,可否具体说说?”

    “奉孝,此方略乃汝与丞相共同提出,便由汝来说。”朱儁说道。

    “本来丞相之意是按公子留下的规划执行的。可公子倒下后,天下异动,不得不在公子之方略上加以修改。

    “其实,公子倒下后的第一战,还是公子计划的,便是攻克随县一战。”

    郭嘉按时间顺序给蔡成讲述。

    随县一战,是蔡成在建立内阁后,便定下的进攻方略。

    他不能让襄随谷道被对手掌控。

    襄随谷地东是桐柏山,西是大洪山,两山夹一谷,溠水沿谷道而下,并于后世武汉注入长江,是江夏与南阳之间的唯一通道。

    襄随谷地的北面是襄乡(后世的枣阳市),卡住襄随谷道的北面出口;

    襄随谷地的南面是随县,卡住襄随谷道的南面出口——征南军团入江夏郡的拦路虎。

    当然,如果要从江夏郡想攻入南阳,除襄随谷道外,还有一处战略要地:襄阳。

    襄阳居于汉水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汉水相望,后世将樊城与襄阳合二为一,便是襄樊市。

    襄阳与襄随谷道形成犄角之势,由襄随谷道攻入江夏,便要预防襄阳的敌军过汉水后占据襄乡县,断其后路。

    同样,由江夏郡攻入南阳,也要襄阳封堵住襄阳、樊城之间的汉水渡口。否则,敌人便会由襄阳南下,由当阳县东渡汉水,再北上夺取随县,亦可封锁襄随谷地。

    这也是正史上关羽攻打襄阳,为何从襄随谷道北上后,一定要先攻下樊城,然后再攻汉水南岸襄阳的原因。

    不攻克襄阳,无论是沿襄随谷道北上还是南下,都需要布置相当的兵力,预防襄阳的兵马断其后路。

    这次征南军团攻随县亦是如此。

    席草的第一师加上一个器械师和一个弓弩师,负责攻克随县;邓辰的第二师再加上一个器械师,由武关道北上,入关中平叛;由原镇北军团调来的那个师,则镇守樊城,防止襄阳的刘表兵马北渡汉水,同时也锁住了通往汉中的上庸道。

    这时的器械师,便是由原来的野战器械师和攻城器械师打散后,形成的两个全新的器械师。

    两个器械师,都具备野战和攻城的能力。

    同样,征南军团的弓弩军也是一分为二:一个弓弩师由武关道北上,划归西南军团;另一个弓弩师随席草攻打随县。

    攻下随县后,杨乐的陆水军和征南军团,便可以两路入江夏,一举占领江夏全郡。

    然后再由当阳县渡西渡汉水,从南北两个方向夺取襄阳,进而占据整个南郡,将战线推到大江边。

    然而,本以为一击而下的随县,却出现了一点小麻烦。

    霍峻一直在防备着护民军南下,派出的斥候,从整个襄随谷地,一直延伸到襄乡县。

    护民军刚刚出动,斥候便已回报霍峻。

    霍峻可不认为凭自己这三千人便能守住随县。

    于是,霍峻派出快马向刘表求援。

    在护民军抵达随县城下后的第二天,刘表派来的一万援军,也进入了随县城。

    随县城上,打出了“黄”字旗。

    现在,随县的守将变成了黄忠,霍峻为副将,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式。

    席草发现,随县起于山脚处,溠水自随县东城门前六十几丈的距离流过,相当于随县的护城河。

    于是,之前的以指挥车封锁一段城头,然后再用绳钩攀城的战术不能用了。

    不是还有器械师吗?架起霹雳车,砸上几天,不就行了?

    还是不行。

    随县建于溠水边的,只是瓮城。瓮城后面还有内城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