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塑强汉 > 第130章 地龙翻身(3)

第130章 地龙翻身(3)(1/2)

    厉志找到内阁,说治安军已经下达金牌令:兖州治安军负责自救,青州、豫州、冀州和京州四郡的治安军,各一万人,在接令之后,便会开赴兖州救灾。

    整个中原都动了起来。

    数百资深水工、数千人的工程大队、数万人的劳工,散布在荥阳至聊城大河两岸,八十余处金堤出现的裂隙处,全力加固着金堤。

    青州水泥工坊昼夜不停地抓紧生产,一袋袋水泥抓紧送往兖州——加固河堤需要水泥,为灾民重建住房同样需要水泥。

    好在当前是夏末,哪怕住在露天,也冻不死人。

    只是,地震后便是连绵的大雨,如果灾民一直被雨水淋、被雨水泡,同样会死人。

    好在华歆组织得当,组织灾民搭建了很多四面透风的木棚。

    大汉医堂近百郎中、近千护工紧急出动——除抢救受伤的灾民外,还要防疫。

    大灾与大疫总是相伴而生,不可不防。

    青州“三库”再次打开,一车车粮食、蔬菜送往兖州——敖仓因在兖豫二州推广新农体系,所余粮食已经不多了。

    三个月过后,救灾、赈灾才算告一段落。

    灾区受灾人数二百六十余万,死亡十八万六千余人,受伤七十余万。

    治安军出动四万人,修葺金堤共动员近四万人……

    短短三个多月,青州粮仓已经见底。

    好在青冀幽并四州都是大丰收,兖州因地龙翻身而破坏的农田只有十几万顷。

    秋收后,大汉北方又活了过来。

    只是,两年两大灾,让大汉各自粮仓见底、国库空旷。

    山海关、辽西廊道和锁龙堤还是不能停工。

    可没粮、没钱了,怎么办?

    荀彧有办法。

    辽西走廊的粮食由冀州负责供应;

    幽并两州护民军的军粮由幽并两州供应;

    其他护民军的军粮,亦由当地供应……

    护民军由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而且开始屯田。

    广陵郡、九江郡、庐江郡、南阳郡、汝南郡、雍州、凉州,到处可以看到护民军开荒种地的情景。

    粮食问题解决了,那钱呢?

    没有钱,辽西廊道工程及各地已经展开的修路搭桥,就发不出工钱了。

    大汉新制“徭役入税”,一旦征辟劳工,可是要给工钱的。

    那也好办,直接向大汉北方的世家大族借钱:半分利,三年还清。

    结果内阁发现,大汉最有钱的世家,便是青州蔡家。

    直接把辽西廊道所有的工钱给包了,而且还不需要朝廷还钱。

    而北方所有世家大族借给朝廷的钱,加起来还不如青州蔡氏的两成。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兖州地震,结果震出来大量的甲胄刀兵。

    在刑部的严查之下,才知道,兖州、豫州、徐州、冀州、京州很多世家大族已经结盟,并准备在秋后起兵。

    结果,兖州地震,要起兵的阴谋暴露了。

    还真是祸兮福所依。

    大汉朝廷经历了连续两次大灾,却躲过了中原再起兵祸。

    光武帝刘秀经历了由“度田令”而引发的幽、冀、青、徐四州为主的叛乱,但当前内阁推行大汉新制,雍凉两州的叛乱不仅被快速剿灭,而且雍凉大旱,并没有影响到两州的民生。

    而兖州地震,何止是把兵祸消于无形。

    在内阁的诏令下,各州治安军开始严查,一个接一个要起兵的世家大族,都被揪了出来,还为四州挖出了大量隐藏人口。

    关键是这些意图谋反的世家大族的族产统统被没收,朝廷的国库又充盈了起来,而河州劳改营也多出了很多劳力。

    蔡成听到阁老们讲述如此奇事,笑得差点把口中的即墨老酒都喷了出来。

    有护民军在,朝廷肯定不怕冀、徐、兖、豫、京五州起兵,敢起兵,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

    可话又说回来了。

    京、兖、豫、徐、冀这五州,可是大汉北方的粮仓。

    这些世家大族真要起兵,不知会死多少人,又不知会破坏多少农田,反正至少会让大汉迅猛的发展势头倒退十年,甚至还会让江东、江南有机会渡江北上。

    真别说,与地震发生几乎差不多的时间,大江上便出现了大量战船。

    这是在帮着中原世家大族在吸引护民军的注意力。

    而如果五州真的乱了起来,必然要抽调沿大江边驻防的护民军。

    那时,江东曹操、江南孙策便会乘虚而入,过江杀入徐州、豫州等地。

    可事实却让曹操和孙策失望了。

    他们从夏末等到秋,又从秋等到冬,结果仍然没有等到北方世家大族已经起兵的消息。

    如果没有世家大族起兵的策应,以当前江东、江南那时的兵力和战力,他们还真不敢轻易过大江、争霸中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