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塑强汉 > 第129章 地龙翻身(2)

第129章 地龙翻身(2)(1/2)

    可按大汉新制取消了无偿徭役,哪来那么多劳工呢?

    自然是从大汉人口最多的几州——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征辟而来。

    大汉新制“徭役入税”,等于是取消了徭役,还能征到劳工吗?

    过去服徭役,连粮食都要劳工自己带。

    可现在不一样了。按大汉新制,现在服徭役,不仅管吃管喝,还有工钱可拿。

    最重要的是,大汉新制规定,家中主要农耕之人,不得报名服徭役。

    可普通百姓家中的壮劳力,都是主要农耕之人,岂不是都不能参加了?

    农庄却独辟蹊径,找到了应对办法。

    整个农庄的田,农庄中人共同耕种;服徭役的工钱,亦归农庄所有,并在秋收后统一分配。

    如此一来,管吃管喝还有工钱可拿的新式徭役,就变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

    他们不是为了工钱,而是成为劳工后,便有机会学到手艺。

    在汉代,任何一门手艺,可都是非常吃香的。

    尤其是大汉还专门为各种手艺分了类、定了级,哪怕学会任何一门并定上级,就能够吃上一辈子。

    从京、徐、兖、豫、青、冀六州征辟的劳工,足足有三十万,全部都是青壮劳力。

    本来阁老是反对启动如此大工程的,毕竟雍凉两州大旱刚刚结束,万一再来个什么天灾,整个大汉北方就会缺粮了。

    不过,荀彧坚持。

    他告诉阁老们,他相信成公子所说的,吉州的黑土地是大汉第一粮仓,而整个东北大平原一旦人口充足,日后便能养活整个大汉的全部五千万人口。

    于是,内阁的诏令上写有了这样的解释性语句:

    大汉缺粮,百姓常饥;如遇天灾,朝廷无粮。故,当前大汉第一要务便为增加粮食产量。

    吉州黑土地,手攥出油,肥沃异常。

    要想富,先修路。

    建海堤,修驰道,联通冀州与吉州,开辟大汉第一粮仓。

    辽西走廊为大汉万民之生命通道。

    而且在与秦长城临海处,还要专门修建一关。

    内阁专门为一关、一堤、一驰道命名:

    关:山海关,取依山傍海之意;

    道:辽西廊道;

    堤:锁龙堤。

    内阁之所以同意这项大工程,根本原因就是秋季到来,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全部都是大丰收。

    虽然徐、兖、豫、京四州刚刚开始推行新农体系,目前还没有看到很好的成果,但青冀幽并四州的丰收,给了内阁足够的底气。

    可内阁哪里知道兖州会发生地龙翻身(地震)?

    毕竟地震到了后世都是无法准确预测的。

    正史中,公元191年,也就是蔡成建立的公历393年,陇西地区倒是发生了大地震。

    按《后汉书·献帝纪》中的记载,“裂城郭、坏室屋,民压死者众。”

    可蔡成来了,历史开始改变,陇西的大地震,直接挪到了兖州。

    兖州发生地震,可比陇西发生地震危害大多了。

    首先便是兖州人口近四百万。

    人口多,死伤就会更惨重。

    其次,兖州与京州(司棣)、冀州的边界线就是大河。

    我们都知道,黄河的下游是一条悬河,河床比开封城的城墙都高。

    汉代时,虽然大河没悬这么高,也是高过了人的头顶。

    兖州地震,一旦河堤出了问题,大河决口,那不仅兖州受害,连冀州、青州都一起受害,而且要恢复起码要数十年时间。

    相府在轻微晃动,整个京都都在轻微晃动。

    京都的大街上,已经有人惊呼“地龙翻身”。

    荀彧和阁老反应过来这是地龙翻身时,天文司的刘洪也气喘吁吁地跑来报信:

    地动仪的东面与东南面的龙珠,都掉到了蛤蟆嘴中。京都的东面或东南面有地龙翻身。

    怎么会是天文司来报?

    名叫“天文司”,实则是天文、地理、气候……全管。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目前就摆放在天文署的地理司中。

    地动仪一共八龙首,龙口中都含着一颗龙珠,分别对应着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

    如今东面和东南面的龙珠都掉了下来,说明地震发生在东面或东南面。

    很快,惊醒过来的荀彧,瞬间下令,让自己的侍郎陈群,带上一队御林军,同时让工程署派出几个资深水工,马上出京都,沿大河两岸,一路查看河堤的情况。

    同时通知工程署的工程队做好准备,随时前往抢救金堤——王景奉汉明帝之旨修建的,从荥阳到千乘海口这一段大河下游的大堤,被人们誉为“金堤”,也称为“王景堤”。

    同时,内阁派出户部官吏前往敖仓,做好开仓赈灾的准备。

    蔡成规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