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看出端倪,便果断脱身,前往南阳投靠张绣。
后曹操操纵刘协定都许昌后,便令裴茂督段煨讨伐李傕,段煨败李傕并将李傕首级送至许昌,被刘协封为安南将军。
可蔡成率兵将董卓围困于京都时,段煨还在华雄手下任参军,并跟随华雄一起归降了护民军。
毕竟段煨年近五旬,而且还在蔡成的《人才榜单》上,便被任命为弘农太守。
其实董卓也任命了一位弘农太守,叫申屠蟠,为东汉末年着名隐士和学者。
可申屠蟠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蔡成到来后改变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来弘农就任过。
所以,当前的弘农太守是空缺的。
此时,段煨也还没有去弘农上任。
为何?
因为凡是各郡县新任县令和太守人选,必须要到京都的行政学院进修半年。
这是蔡成定下的规矩。
科考不上榜,不得担任汉吏,不经行政学院培训者,不得担任汉官。
只不过,当前行政学院规模还很小,培养不了那么多人,关键是没有那么多的先生,所以当前只针对县令、太守展开培训,而其他官吏,则要等到培训完县令、太守后,才会分批入京培训。
军事学院第一期培训,恰好与行政学院第一期差不多时间结束,段煨就和雍凉两州的一众县令、太守,随特战队一起从函谷关入了雍州。
别的文官都是乘车,只有段煨做过武将,自己也有战马,便一路骑马赶到了华阴。
到了华阴,才知道,原来雍凉两州的近二十万叛军,除马超带走数万兵马由大散关逃入汉中外,李合叛军已然被全歼,裴茂叛军即将被堵在子午谷中,这热闹不能不看。
尤其是陛下要亲临子午谷,他作为一郡太守,必须要陪同,也就一起跟了过来。
那张杨呢?
嘿嘿,贾诩去任河州刺史,并州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内阁便联系兵部,强行任命张杨为并州刺史。
张杨虽然还想在护民军中捞军功,可没办法,何山威胁张杨,如果他不去就任并州刺史,在护民军中的职位也不保。
而且兵部还说了,待雍凉平叛完成后,视冯可的指挥情况,确定他能否就任军团参谋长一职。
也就是说,征西军团参谋长已经有人选了,张杨只能乖乖地去并州就任。
好了,不说这些人了。
裴茂大声喊冤后,他身后的一众人也都跟着叫起冤来。
“尔等何冤之有?”刘协问道。
裴茂及一众人,已经看出刘协一代明君的雏形,个个瑟瑟发抖。
尤其是裴茂,一边喊冤,一边还在琢磨着:
这青州成公子怎会如此厉害?
原来在董卓面前噤若寒蝉的小皇帝,拜师成公子后,这才半年左右,便已变得坚毅、果断、睿智,加之原来宫中传说的聪明、能言善辩、冷静等特点均已显现,此时已有了一代明君的雏形。
裴茂想起了《汉报》上刊登的成公子立志要将刘协培养为一代圣君,看来并非狂妄之言。
裴茂抬起头来,顾不上擦拭额头上的鲜血,大声说道:
“臣因董卓构陷朝臣、祸乱朝纲、擅行废立,且京都内无人可制,故致仕返乡,期冀能联络天下忠汉之士,共同招募乡勇成兵,以讨伐董卓。
“然,臣刚刚联络雍凉两州世家大族,并商议共同举兵讨贼之时,突闻青州成公子替代董贼,以‘陛下求学’之名,将陛下软禁于皇宫之中。
“故微臣与雍凉两州众多忠臣良将,愤而起兵,只望先稳雍凉,再出函谷,攻破京都,救出陛下,重兴大汉万里河山。
“臣与闻喜裴氏,世代忠诚于大汉,忠诚于皇室血脉,忠君报国,望陛下明察!”
一番说辞,直接把刘协给说愣住了。
按裴茂的说法,他确实是忠君报国之士,而非反贼。
诸葛亮、郭淮也看到了刘协的窘态,二话不说,马上和刘协一起商量将如何应对。
管亥、于禁、赵云等人,看这三个小家伙一脸认真地悄声商议,拼命忍住笑,忍得好辛苦。
结果,裴茂的一番说辞,还真没难住三个小家伙。
很快,便听刘协问道:“汝离开京都之时,正是董贼肆虐京都之时,汝如何得知朕被师尊软禁于皇宫中?”
裴茂傻了。
这让他怎么回答?
如果他说是自己猜的,那便是欺君罔上。
皇帝的事你也敢乱猜?你怎么不猜点好的呢?
同时,不仅坐实了他确实是造反,还会加上一条“大不敬”之罪。
如果他说是京都内,过去的同僚来信告知的,那便是出卖盟友,日后他在大汉再也没脸见人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