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51章 三队荣归,交流学习(五)

第751章 三队荣归,交流学习(五)(1/2)

    其实最初,朱有建也想过把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开发成粮食产地——

    毕竟这两处土地肥沃。

    可自从高宇顺带着布道队从南方回来,说尽了中南行省一年三熟的好处后,他就彻底推翻了这个念头:

    东北这两块地,就算种得再好,也只能收一季稻米或玉米,跟中南比起来,垦植的性价比太低;

    更何况东北冬季漫长,除了能搞搞滑雪场、冰雕这些消遣,其他产业根本没法发展,花大力气开发实在不划算。

    这么一盘算,朱有建也只能暂时对辽州人民说抱歉——

    在东北地区的规划没彻底落地前,绝不能让他们冒然回迁。

    万一规划变了,或是配套没跟上,让百姓刚回去又要折腾,反倒辜负了他们三十多年的念想。

    所以哪怕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催了好几次,他也只说“再等等”,非要把所有细节都捋顺了,才肯让这群盼了一辈子故土的人,踏踏实实踏上回家的路。

    快应队培训中心的训练场上,六千多名游击战士听得个个面红耳赤,攥紧的拳头里全是劲儿——

    朱有建站在高台上,话里没有半分帝王的架子,全是实打实的亲近:

    “你们在辽东杀贼、救百姓,个个都是大明的好汉子!”

    话音刚落,更让他们激动的消息就来了:

    “九月初一,朕在新义镇给你们办婚礼,宅子早给你们置好了,媳妇也都寻妥了,全是知冷知热的好姑娘。

    婚后还能歇一个月,怀来卫到海子甸的戏台、茶馆、澡堂子,所有娱乐项目随便玩,皇庄包接包送,还管吃喝!”

    这话一出,场下瞬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些战士眼眶都红了——

    从前在辽东风餐露宿,哪敢想有朝一日能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媳妇?

    没等欢呼声歇下,朱有建又抛出更重的许诺:

    “婚礼后,你们就编入快应队,做朕的亲军!

    接下来要接受系统化专项培训,枪要打得准、战术要学得精,将来全是技战术皆优的高精尖特种卫士!”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的脸,语气更郑重:

    “不光是你们,将来你们的孩子,只要愿意,也能来培训考核,考过了就能接过你们的枪,接着做快应队特种卫士,继续当朕的亲军,把这份荣耀传下去!”

    “朕还为你们立了英雄谱,你们就是快应队第一代精英,以后就按‘精英谱’的字来排辈,把‘快应队精英’的名号一代代传下去!”

    朱有建抬手指向训练场东侧刚立起的石碑,

    “那边还设了功勋积分榜,你们立了功就能积积分,积分够了就能上功勋台,还能给爹娘、祖宗立碑塑像,让全家都跟着光耀门楣!”

    战士们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功勋榜”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那一刻,所有人都攥紧了手里的武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往后定要好好练、好好打,不辜负陛下的托付,也为自己、为家人挣一份实打实的荣光!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这话传了千百年,读书人向来瞧不上当兵的“苦丘八”,连带着武将的爵位,都要比文官矮上一头。

    可如今这世道,早不是从前的模样了;

    若说未来,更是要反过来——

    无数读书人怕是要挤破头想当快应队特种卫士,只可惜到那时,快应队的基础要求早水涨船高,不是随便谁都能够得着的。

    这话可不是空说。

    就说眼下,快应队成员几乎等于内定了功勋台的名额,只要好好干,总能在上面留下名字;

    可要是走民生路线想上功勋台,难如登天——

    没实打实的功绩,没经得起检验的本事,根本连门槛都摸不着。

    以陈演致仕后亡故为例,朝廷也只给了他一座功德牌坊,这事传开,多少读书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堂堂内阁阁老,到最后也不过如此;

    再看魏德藻,他自己本身也只是一座牌坊的荣耀,可架不住有个好孙子争气,凭着真本事挣了功勋,最后魏德藻也能跟着入功勋台,立碑记录生平。

    一对比,谁都看得明白:

    如今的荣耀,早不是靠笔墨文章就能挣来的。

    快应队手里的枪、身上的功,比文官的奏折、读书人的笔墨,更能换来实打实的体面——

    既能光耀门楣,又能让子孙沾光,这样的前程,将来哪还有读书人会瞧不上?

    怕是挤破头都想往里钻,只可惜到时候,快应队的门槛早高得很了。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大明研究院的门槛越抬越高,高到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甚至觉得有些“绝望”。

    有多高呢?

    就说地理科的例子,那个能将地震消于无形的天才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

    这还不算完,等你真把地震研究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