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成不过是看到了这些苦,想给他们指条好路罢了。
哪有什么阴谋?
不过是心善,见不得百姓遭罪,想让大家都能在好地里种粮,过安稳日子罢了。”
这话一出,先前心里犯嘀咕的林有德松了口气,刘二逄也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倒真是自己想多了,高智成这心思,其实比谁都纯粹。
轩辕德更是连连点头,看向高智成的眼神里,又多了几分认同:
“陛下说得对!
这才是真为百姓着想,智成兄弟这心思,亮堂!”
朱有建接着往下说,每一条都戳在实处,语气里满是对民生的细致考量:
“这第四点,让各族群间杂居住,也是个好法子。
你想啊,有的族群擅长打猎,有的懂山林种植,有的会编织手艺,凑在一块儿能互相帮衬,把各自的长处都用起来,日子自然能过得快些。
更要紧的是,族群间多些通婚,既能避免近亲繁衍导致的智力下降,还能让大家慢慢熟络起来,往后都是大明子民,本就该相亲相爱,少些隔阂。”
“再看第五点,让妇孺老人都能靠劳动挣钱,这可不是小事。”
他话锋一转,眼里多了几分通透,
“老人能挣份口粮,不用再靠晚辈接济;
妇人能凭手艺换银钱,在家里说话也更有分量;
孩子们不用跟着下地受苦,能去学堂学认字、学种地的新技术——
这样一来,不仅家庭收入多了份保障,每个人都有了奔头,日子哪能不红火?”
提到第六点,朱有建语气更郑重些:
“一个家里若只靠男人当顶梁柱,太悬了。
万一男人出点意外,家里没了收入,一家子就得重新掉进穷窟窿。
现在妇孺老人都能挣钱,相当于给家庭多撑了几根柱子,就算顶梁柱倒了,家里也能撑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日子能一直过下去,不会断了传承。”
“第七点最贴心,就是替百姓省了心。”
他笑了笑,语气轻快起来,
“各家只要管着自家地里的庄稼,浇水、除虫这些细活就行,耕种、收割、加工全由朝廷来办,省了多少力气?
他们空下来的时间,正好能打理自家的免租田,种点蔬菜、杂粮,平时炒菜能添点鲜,逢年过节还能包顿饺子,伙食不就改善了?”
最后说到轨车,朱有建眼里亮了亮:
“第八点说的轨车,确实得修。
把府城都连起来,再在沿线建些聚集点,用蒸汽车接送人,这样不管住得多偏,去工坊上工都方便。
最关键的是,白天去城里做工挣钱,晚上能回家跟家人团聚,不用像从前那样背井离乡,既挣了钱,又能守着家,这才是百姓最想要的日子。”
他话音刚落,殿里众人都连连点头——
圣主将高智成建议里的好处拆解得明明白白,每一条都落在百姓的实际需求上,哪有半分阴谋?
全是为了让大家过得安稳、过得舒心。
高宇顺看着儿子,又看向圣皇,心里满是踏实——
这样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的谋划,才是大明该走的路。
朱有建接着往下数,每一条都透着对细节的周全考量,语气里满是对民生便利的琢磨:
“第九点得考虑司乘的辛苦——
轨车要连二十二座府城,单线跑肯定没法当日来回,总不能让司机、乘务员连轴转。
改成三日一次来回,既给他们留了歇脚的时间,也让想出门的人不用赶得太急,比如去田州买东西、看热闹,能慢慢逛,不用来去匆匆。”
“第十点是给工坊工人的便利。”
他话锋一转,眼里多了几分贴近民生的通透,
“工坊每半月休三日,能调休也能攒着一月连休六日,这样大家才有时间去田州消费——
总不能天天闷在工坊里干活,得有时间买块新布、吃顿好的,或是带孩子去看场戏,日子才有盼头,消费也能活起来。”
提到田州的规划,朱有建语气更具体:
“第十一点,田州建个综合服务中心很有必要。
把商铺、戏台、客栈、住宅凑在一块儿,想买布料的、想吃饭的、想住一晚的,都能在一个地方解决,不用东跑西颠。
这样不管是周边府城来的人,还是本地百姓,消费起来都方便,田州的人气也能慢慢聚起来。”
最后说到竞技赛事,他笑了笑,语气里带了点务实:
“第十二点的赛事选得好——
篮球、足球联赛比龙舟合适。
龙舟得靠河,不是所有府城都有这条件,篮球、足球找块空地就能打,各府都能组队参赛,热热闹闹的,既能让大家乐一乐,又能增进府城间的往来,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