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03章 科技创新,理论方向(五)

第703章 科技创新,理论方向(五)(1/2)

    “我们平日里用的温度计,就是靠这个原理做的。”

    他抬手比划着温度计的形状,

    “选水银、酒精这些物质当‘测温员’,它们受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液柱的高低就能反映温度。

    但问题来了,用水银测和用酒精测,数值可能有点差别,这就是经验温标的相对性。

    根据能量守约之契,不管用什么物质测,数值都一样,这才算是把温度的标准定准了,我们现在才能知道气候温差。”

    讲到这儿,朱有建停下笔,笑着问:

    “有没有人想问,为啥理想气体能当温标的标准?”

    台下立刻有人举手,一个年轻工匠大声问:

    “陛下,理想气体是啥?

    咱们工坊里有吗?”

    朱有建耐心解释:

    “理想气体是咱们假设的一种气体,它的粒子没体积、之间没作用力,现实里没有,但咱们能通过守契公式算出来它的状态变化……”

    他结合工坊里的气泵举例,把抽象的概念拆解得明明白白。

    之后又接着讲热学里的“系统与外界”——

    比如一杯水是“系统”,火和空气就是“外界”;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水凉透了是平衡态,刚加热时一边热一边凉就是非平衡态。

    台下提问声不断,朱有建都一一解答,整个学堂里没有半点沉闷,众人盯着写字板上的公式和例子,眼里满是琢磨的光,连站在最后排的工匠都忘了累,只顾着把新学的知识记在心里。

    朱有建的周训演讲,没绕复杂理论,一开场就从《乾坤圣德经》天变篇里“热气上升、冷气下沉”的基础原理说起——

    他抬手比划着,

    “大家冬天烤火时,总觉得上头热、脚边凉,这就是热气往上跑、冷气往下沉的缘故”,

    先把最直观的热对流现象摆出来,让在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工匠,都能快速理解。

    接着他话锋一转,把话题落到生活里随处可见的热水与冷水上:

    “大家都知道,阳光照在身上会发热,照在水缸里也能把水晒热。

    水一热,就会顺着‘热升’的原理往上走;

    热水上去了,旁边没晒到的冷水自然会补过来,这样一来一回,就形成了自然循环——

    就像河里的水,冷的往热的地方流,热的往上面飘。”

    他往前半步,进一步拆解这循环的用处:

    “要是我们给这套循环加个‘容器’——

    比如一个能装水的大桶当储存罐,再用一根管子把罐体首尾连接,当管内水被晒热,就会上行入罐;

    空出来的管子,就会填充罐子里的冷水,罐里的冷水和晒热的热水就会不断置换,最后整个储罐里的水都会变热。

    但这种自然循环的效率太低,晒半天水也温不热,想让它快起来,得从三个地方改进。”

    随后他拿起墨笔,在写字板上列着改进思路,逐条讲清:

    一、用集成管提升吸热效率:

    “别用稀缺的铜管,也别用成本太高的金银管,就选工坊里常见的铁管、铝管、钢管——

    这些管材吸热性好,还容易弄到。

    把它们并排扎成一束,像梳子齿似的集中排布,最大化接触阳光的面积,晒一炷香的时间,管里的水就能热起来。”

    二、靠簧片结构板锁温:

    “在集成管外面裹一层铝钢材质的簧片结构板,既当隔热层又当保温层——

    一来能防止管内的热量散得太快,冬天风一吹也不怕凉;

    二来铝钢本身能吸热,还能把热量传给管子,让管里的冷水更快变热,等于给管子‘加了把火’。”

    三、借循环加速升温:

    “把装热水的储罐架得比集成管高,热水管里的水一热就顺着管子往上流进储罐,储罐里的冷水同时顺着另一根管子往下,填补空管的位置,不用等冷水慢慢挪,对流循环能快一倍,水自然热得更快。”

    最后他放下墨笔,给出了能直接用的完整方案:

    “把这套集成管和储罐装在屋顶朝阳的地方,早上太阳出来就开始晒,傍晚就能有一罐热水。

    家里人多就做个大罐,人少就做个小罐——

    这样一来,日常洗脸、洗澡用的热水就全有了,不用再费劲烧柴煮水。”

    一番话下来,把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讲得通俗透彻,既没脱离《乾坤圣德经》的理论根基,又能直接落地到老百姓的生活里,听得台下人频频点头。

    讲完理论,朱有建又拿起墨笔,在写字板上画起结构图形:

    左边画个圆代表储罐,标上“冷水进”“热水出”;

    右边画一排竖线代表集成管,用箭头标出冷水往下、热水往上的流向,连管子的缠绕方式都画得明明白白。

    原本抽象的原理,跟着图形一下子变得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