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701章 科技创新,理论方向(三)

第701章 科技创新,理论方向(三)(1/2)

    更巧的是,他这周还没想好给神谕会演讲该说什么话题,这下“利用阳光取热”刚好成了方向——

    想到这儿,朱有建反倒有点小开心,觉得这真是赶巧了,省得自己再费脑子琢磨。

    这边刘之春的事还没理顺,建工坊那边先动了起来。

    工匠们从簧片结构波浪板的“轻便又抗压”里得到启发,开始研究道床改良——

    之前的铁轨道床用混凝土结构预制板铺就,容易下陷变形,他们想把波浪板的中空结构用到道床里,增强承重性;

    顺着这思路,又琢磨起混凝土预制板,也可以使用这种结构体,打算提前在工坊做好带卡槽的板体,运到现场直接用于实验。

    与此同时,玻璃纤维结构板也迎来了突破性进展——

    多亏了阳明学派的学子们“钻牛角尖”的韧劲,对着“怎么让玻璃纤维更坚韧、不易断”的问题死磕了许久,硬是把粘合剂配比的技术瓶颈给突破了,现在做出的玻璃纤维板,强度比之前提高了两倍。

    同样取得突破的还有玻璃纤维绳,工部的方云球对此格外上心,从材料筛选到编织工艺,全程热切参与。

    某天他试着把光透过玻璃纤维绳照射,意外发现光线能顺着绳子传播,不会散掉,竟误打误撞搞出了光纤传播技术。

    他当即来了兴致,已经着手往“远望筒”的方向研发——

    想做个能通过光纤望远的装置,至于最终能不能成,还得等后续反复试验才能知道。

    朱有建倒是知道光纤这东西厉害,能传播通讯信号和网络数据,可具体是靠什么原理让光沿着纤维走、不泄露出去,他前世没关注过这些技术细节;

    这会儿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在心里暗叹方云球运气好,误打误撞摸到了好东西。

    方云球没等别人琢磨光纤的其他用处,先试着把玻璃纤维用在了显微镜上:

    他把五股细如发丝的玻璃丝编为一组,外层裹上一层薄橡胶防磨损,再将五组这样的单元整合起来,做成显微镜的光学组件。

    没想到这方法真成了——

    改造后的显微镜,体积比之前缩小了一半,能揣在怀里带走,放大倍数还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连昆虫翅膀上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玻璃光纤用作物镜采光的实验成功前,朱有建对技术细节一知半解,没法给出具体建议;

    可实验一成,他脑子里的现代医疗知识立刻活了过来,当场就想到了新方向——

    内窥镜的应用。

    他特意找医科的人讲解:

    “把玻璃光纤做成细长的管子,前端装个小镜片,从人的口鼻或其他自然腔道伸进去,就能看到体内的器官情况。”

    还强调这东西用处大:

    既能帮助大夫提早发现胃里、肺里的病灶,让诊治更精准对症,不用再靠把脉瞎猜;

    还能减少开腹探查的风险,大幅提升诊疗效率。

    同时,他盯着玻璃光纤细如发丝的直径,又进一步提出构想:

    “既然能进腔道,能不能做得更细,尝试用于血管与神经探入?”

    比如顺着血管伸进去,能及时检测出血管内的脂肪堆积情况,尽早发现动脉斑块,从根源上帮助解决动脉粥样硬化这类容易致命的病症;

    探入神经附近,还能辅助判断神经损伤位置,比传统的按压检查精准得多。

    医科接到这个建议后,眼睛都亮了,立刻成立了“光纤医疗研究室”,抽调了外科、内科的骨干大夫,再搭配材料科的工匠,大批人员投入其中,光是画内窥镜的设计图就熬了好几个通宵,为大明医疗事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一动态很快传到了器械科,大匠们主动找上门:

    “医科要是想开展体内微创手术,需要的细头手术刀、微型止血钳这些专用器械,我们器械科能全力研发支持,保证做得又小又好用。”

    甚至有人顺着“体内探查与修复”的思路发散,盯着之前用过的簧片结构管网琢磨:

    这管网又细又有弹性,能不能改造一下,做血管或神经的接续装置?

    要是血管断了,用管网套在两端对接,说不定能帮着血管愈合——

    这想法已隐隐触及现代“血管支架”的雏形。

    朱有建听说后特意去器械科了解,听完反倒颇为吃惊:

    因为器械科的思路比他还激进,大匠们拿着血管模型解释:

    “要是血管出现大面积堵塞,没必要费劲修复,直接把堵塞的那段前后截断,用我们做的脉络管路接上去改道,血流不就通了?”

    还首次提出“生物胶”的概念,认为可以从动物的蹄筋、鱼鳔里提取成分,熬制成能和人体组织贴合的胶,用它实现血管的无缝接续,比针线缝合更安全。

    物理科的不少大员听说器械科的构想后,都主动找上门交流,纷纷给予肯定——

    他们拿着力学计算数据分析,认为铝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