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690章 北猎之旅,归途之中(四)

第690章 北猎之旅,归途之中(四)(1/2)

    倒不是海船工坊造不出来高舰楼,纯粹是为了方便伪装:

    在海上航行,船身大些反而不会引人好奇,顶多让人觉得是艘跑远途的普通货船;

    可要是再顶着高大的舰楼,带着明晃晃的火炮,谁会相信这是艘“拼凑出来的破烂渔船”?

    这般低矮舰楼的设计,正好能掩人耳目,混在南洋的商船里不显眼。

    另一边的葡萄牙人最近却愁眉不展,日子过得格外不顺:

    他们在南洋贸易的商船,接二连三地莫名失踪,连带着护航的战舰都丢了十几艘,而且失踪地点全集中在马尼拉附近的海域。

    这让他们满肚子费解——

    按常理说,南大明海才该是最危险的地方,那儿盘踞着不少海匪。

    要知道,海匪和海盗还不一样:

    海盗只在海上劫掠,抢完物资就走;

    海匪却是海上、陆上两头抢,不仅劫船,还会登陆袭扰港口村落,凶残得很。

    可如今危险偏偏绕开南大明海,跑到马尼拉附近,着实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连东印度公司的驻马尼拉负责人都急得上火。

    欧洲各国也不是没管过南大明海的海匪,前前后后联合清剿了好几次,调来战舰封锁海域,还悬赏捉拿匪首,可每次都收效甚微——

    海匪熟悉南大明海的岛礁水道,一遇围剿就躲进偏僻港湾,等军舰撤走又出来活动。

    后来他们花了大价钱请郑氏家族出手,郑氏水师熟悉南洋海况,战力又强,总算把东大明海的匪患肃清了,商船往来安全了不少;

    可面对南大明海的海匪,郑氏也只能摇头——

    那儿的岛礁太密,海匪藏得太深,而且大多是亡命之徒,实在没办法彻底清剿。

    这南大明海的海匪成分太复杂,有土着、有欧洲逃兵,还有南洋各国的流民,各色人等都有,但有人私下猜测,真正的核心主体是两类人:

    一类是一千多年来盘踞在南海的海盗后裔,从小在船上长大,水性和驾船技术都顶尖;

    另一类是华夏各朝代的失败者——

    有元末的残兵、明末的溃军,还有被官府追捕的反贼,走投无路才亡命海上。

    不像南宋后裔还顾着些体面,不轻易伤人性命,这些人大多是被逼到绝路,下手狠辣,没什么规矩可言。

    往远了说,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沿海不少杂牌势力被正统军队打垮后,不愿投降也没了立足之地,就带着残部和家眷出海找活路,有些在南洋的小岛定居,有些则靠劫掠过往船只过活;

    秦末、两汉末天下动荡时,尤其是南北朝的乱世,那些掌握水上力量的势力,打不过对手后也多有驾船跑去南洋诸岛的,成了当地早期的“外来者”。

    近点的比如北宋方腊起义,失败后他没被当场擒杀,而是带着残余水师出了海,一路往南躲;

    甚至有零星证据说,流求的尚王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方腊确实有个儿子叫“方尚”,后来为了避祸改名叫“尚方”,以“尚”为姓建立势力,也合情合理。

    当然,像方腊后人这样能在海外建立政权的是少数,更多失败者没那个兵力和资源,只能落草为海匪。

    他们大多是在陆地上丢了土地、没了生计,实在活不下去,才转到海上讨生活,起初只是抢点粮食,慢慢就成了专靠劫掠商船为生的海盗,手段也越来越狠。

    欧洲人来到大明沿海后,跟着当地豪商学了“亦商亦盗”的路子——

    运货时是商人,见着弱小船队就当海盗,还把这一套发扬光大。

    只不过他们的劫掠对象很固定,基本只针对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其他欧洲国家的商船,算是欧洲人自己的“窝里斗”,很少招惹大明的船只。

    但真正把“海匪”当成国家政策来推行的,是东吁人。

    他们朝廷暗中支持船队,专门盯着波斯商船和阿拉伯商船抢——

    这些船常载着丝绸、瓷器和黄金,油水极厚;

    而白古苏丹国恰好成了他们的“幌子”,东吁人抢完船后,故意留下白古的信物,让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压根没怀疑过背后是东吁人在动手,这招让东吁人屡屡得手,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大明也掺和进了这片海域,卢九德更是把“海盗活儿”干得专业:

    按朱有建的想法,以后海洋上所有有价值的资源,不管是欧洲的、南洋的,还是波斯的船,载着香料、银矿还是染料的货,都得列进劫掠名单里,半点不含糊,要把海上的好处牢牢攥在大明手里。

    有意思的是,大明在海上任由“海盗”打理劫掠,陆地上则以走私为补充,悄悄把南洋的稀缺物资运进关内;

    以大明的国土面积和物产体量,压根看不上海上贸易那点“三瓜俩枣”,对外也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国家战略——

    表面上不碰民间贸易,暗地里却用舰队和走私,把海上的核心利益全占了。

    其实朝廷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