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帝王下罪己诏者不在少数,但大多只是走个过场,博个虚名。
像李隆基这般,当着万千黎民、满朝文武双膝跪地、仰天自责,实乃华夏五千年未有之事!
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名垂青史,也不过是一纸诏书,何曾如此屈膝?杨氏的滔天罪行,竟让这位铁石心肠的帝王也承受不住良知的拷问,甘愿放下九五之尊的威严。
这一刻,李乾、李林甫、陈玄礼等重臣,连同城下万千百姓,无不瞠目结舌。喧嚣的哭诉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被这前所未有的景象震慑得说不出话来。
自古以来,帝王威仪重于泰山。即便犯下弥天大错,也绝不肯认错,为的就是维护皇权尊严。
枭雄曹操一生知错改错,却从不认错,正是深谙此道。
而今日,李隆基竟当着天下人的面跪地认罪,声泪俱下,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开天辟地头一遭!
李乾难以置信地望着城头那个萧索的身影。
他原以为皇帝会勃然大怒,将罪责推给杨氏,却不想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明君,竟将全部罪责一肩担下。
这份胸襟,这份担当,让李乾不禁暗叹:“难怪开元盛世能成千古绝唱,单是这份气度就无人能及!”
杨氏恶贯满盈,若能担责一二已属难得;担责过半堪称圣明;而李隆基全盘揽过,这份担当,怎样赞誉都不为过。
不仅李乾这么想,满朝文武、黎民百姓,谁人不为之动容?
“陛下万岁!”
百姓们心悦诚服地跪倒,热泪盈眶地叩首。这声声呼喊,不再是对皇权的敬畏,而是发自内心的崇敬。
李隆基这一跪,跪碎了多少人心中的芥蒂;这一声自责,唤醒了多少人对盛世的追忆。
“陛下万岁!”陈玄礼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雄才大略、从谏如流的明君。
李隆基的一生,分明是两段截然不同的传奇。
前半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这座千年不朽的丰碑。
那时的他,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与直臣韩休的争辩,至今仍是朝堂佳话。韩休性格刚直,常常与皇帝争得面红耳赤。换作其他帝王,早该龙颜大怒。
可李隆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觉得几日不争便浑身不自在。即便是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佳话,与之相比也黯然失色。
此刻,看着城墙上那个跪地请罪的帝王,陈玄礼恍惚间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圣明天子的身影。不仅是他,许多追随李隆基多年的老臣都激动得老泪纵横。
“杨氏作恶多端,是朕之过!朕向天下万民请罪!”李隆基双手撑地,额头重重磕在城砖上。咚咚的闷响中,鲜血很快染红了城墙。
高力士吓得魂飞魄散,慌忙上前搀扶,却被一声雷霆般的“滚”字喝退。这个伺候皇帝数十年的老奴,从未见过主子如此震怒。
“朕纵容杨氏为祸,愧对苍生,这几个响头算得了什么?”
城下百姓闻言,无不掩面痛哭。哭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多年的委屈尽数宣泄。
“杨氏恶贯满盈,着即废为庶人,抄没家产,诛灭九族!”李隆基眼中寒光如刀,“着丞相、太子主理此事。”
虽然杨氏已近乎灭门,但这道圣旨意味着他们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曾经的荣华富贵,从此烟消云散。
“谢陛下!”
“陛下万岁!”
未等李林甫和太子领命,百姓的欢呼已如春雷般响彻云霄。这一刻,那个开创盛世的明君似乎真的回来了。
“杨氏恶贯满盈,抄没的家财悉数用于补偿百姓。若是不够,就从国库调拨。”李隆基对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交代完,转身朝皇宫走去。那背影孤独而落寞,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
高力士慌忙带着一众宦官跟上。李乾望着皇帝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谁能想到,杨氏的滔天罪行,竟让这位千古一帝如此黯然神伤?
细想之下,却也合理。李隆基对杨氏的宠信太过,被他们精心编织的假象所蒙蔽。
在他心中,杨氏一直是高风亮节的典范。当这个完美形象轰然崩塌时,怎能不让他震惊、痛苦?
李隆基的脚步沉重而踉跄,每一步都摇摇欲坠。高力士想要搀扶,却被厉声喝退。皇帝的眼神空洞无物,如同行尸走肉般,机械地向后宫挪动。
突然,杨贵妃发疯似的冲了过来。她一把抓住李隆基的衣襟,声嘶力竭地哭喊:“是不是真的?告诉我是不是真的?”
李隆基被她摇晃得东倒西歪,却依然目光呆滞,毫无反应。
“他们是在冤枉杨氏对不对?你说话啊!”杨贵妃摇晃得更用力了。当她听闻杨氏的罪行时,简直不敢相信,那些在她面前表现得如同圣人的族人,竟会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
“他们是人,不是畜生啊!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杨贵妃的哭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