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综武:不做人了 > 第1章 童年

第1章 童年(2/2)

    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方圆感慨道:“闹白莲了。”

    白莲教宛如一颗神秘的种子,自唐、宋时期便悄然扎根于民间,逐渐生长为一种神秘的宗教结社。它的源头恰似清澈的溪流,源自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的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人共同结下白莲社,一同虔诚念佛,后世的信徒们皆将此视为楷模,如众星捧月般敬仰。

    北宋之时,净土念佛结社之风甚嚣尘上,多以白莲社或莲社为名。至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之僧茅子元(法名慈照),于盛行之净土结社基础之上,创立新教门,名曰白莲宗,亦称白莲教。

    早期教义与净土宗基本无异,信奉阿弥陀佛,规定信徒持戒念佛(禁杀生、禁偷盗、禁邪淫、禁妄语、禁饮酒),以求往生西方净土。茅子元借鉴天台宗教义,绘制《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借佛像、图形及比喻阐释佛土的高低之分;精简并统一前人所创的念佛修忏仪式,编成《白莲晨朝忏仪》。往昔的净土结社,参与者之间仅有松散的社友关系,各社之间互不统属。茅子元则将此改为师徒传承、宗门相属。他于淀山湖修建白莲忏堂,自封导师,接受众人朝拜;又规定门徒以“普觉妙道”四字为名;由此构建起一个较为固定的教派。

    明初对白莲教严加禁止。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屡屡发生白莲教徒的武装暴动,其中部分甚至建号称帝,然皆遭镇压。

    明中叶以降,民间宗教名目繁多,诸如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其各自独立,教义存在诸多分歧,组织、仪轨及活动方式亦有所差异,但皆或多或少地留存有白莲教的痕迹。

    统治者视其本质仍为白莲教,民间亦一概将其称作白莲教。

    因为派系众多,所以人们信奉的神只也极为繁杂,比如天宫的玉皇大帝、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等等;然而其中最受崇奉的仍然是弥勒佛。

    自正德年间起,社会上还兴起了一股对无生老母的崇拜热潮。当时,流传着“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这样一句八字真言。据说,无生老母乃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发誓要度化尘世中的儿女们回归天界,以避免遭受劫难。而这个天界就是所谓的真空家乡。各个教派都撰写了属于自己的经卷,被称为宝卷,并常常向信徒宣讲。这些宝卷内容十分庞杂,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佛教和道教这三家对它们产生的深远影响。

    明朝时期,白莲教拥有大量信徒,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各教派内部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然而,白莲教首领们的背景却非常复杂,他们对于明朝政府的态度也大相径庭。有些首领利用宗教信仰来欺骗信徒,聚敛财富;有些则通过编写经文来攀附权贵,讨好朝廷;还有些人在宫廷太监、官僚世家等群体中发展信徒;更有甚者,将其教义与下层民众反抗官府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例如,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 年)的唐赛儿起义以及天启二年(公元 1622 年)的徐鸿儒起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起义不仅展现了白莲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明朝政府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所面临的困境。

    想着白莲教传遍诸天万界的造反名声,看着道士来此免费看病救人,顺带着传教半年。

    “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如此响亮且充满蛊惑力的口号,竟然敢在朱家王朝的土地上这般肆无忌惮地呼喊,难道他们就不畏惧死亡吗?方圆心中暗自琢磨着,脑袋变得有些木木的。

    待那群热情洋溢的村民离去后,身材矮小、营养不良的方圆赶忙上前去协助收拾物品。过去的半年里,每当那位麻衣道人前来治病救人或传播教义时,方圆总是积极主动地上前帮忙。

    记得道人初次到来时,听到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口号,方圆出于对九族安危的考虑,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现实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面对这一切。

    “今日又劳烦小施主了。”道人看着正在帮忙收拾东西的方圆说道。

    “没关系的道长,您来救人,我理应帮忙。”方圆一边埋头苦干,一边憨态可掬地回答。

    “小施主,你可愿拜我为师?”道士忽然对方圆说道。

    方圆闻言一愣,等了这么久,不就是盼着这句话吗。

    下一瞬,“道……道长,您是说收我为徒?”方圆惊讶地问道。

    道士微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你这孩子心地善良,又颇具慧根,若是跟随我修行,将来必有所成。”

    方圆听了,心中更是激动起来。他知道,为了改变命运,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必须得牢牢抓住。

    “我愿意!师父在上,请受徒儿一拜!”方圆毫不犹豫地跪了下来,对着道士磕了三个响头。

    终于还是吃上杀头造反的饭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