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372章 缸底藏盟,火种未冷

第372章 缸底藏盟,火种未冷(2/3)

的老织工,有系着蓝布围裙的妇人,还有背着布包的年轻人,他们袖口里露出的机针闪着光,像十七颗钉子,正一点一点,把什么东西重新钉回这片土地里。

    三日后的暮云压得低,顾承砚站在守纹会二楼窗后,看最后一批报名的织工攥着机针离开。

    青石板路上浮动着蓝布围裙的影子,像被风吹散的靛染棉线。

    他指尖敲了敲窗棂,窗下立即传来苏若雪的声音:“十二人名单誊好了,阿砚。”

    转身时,他看见她抱着装裱好的图录,月白衫子下摆沾了点墨渍——是今早替老妇人补写机针尺寸时蹭的。

    “申时三刻,新园见。”他接过名单,扫过“王阿大之孙”“三梭港周氏”等字眼,喉间泛起热意。

    苏若雪的手指轻轻碰了碰他手背:“我让厨房备了雄黄酒,还有你说的——”“陶缸前的草席。”两人异口同声,她眼尾弯起来,像春溪漾开的涟漪。

    新园的泥坑早被整得齐整,十七口陶缸蒙着青麻,在暮色里排成暗青色的星轨。

    顾承砚踩着最后一道天光走进时,十二人已或蹲或立围在缸边。

    最前头的老匠头发全白,背却挺得像根梭子,见他来,用机针挑起麻席一角:“顾少,这底下可是当年‘心钉盟’的东西?”

    “伯公。”顾承砚弯腰行了个传统匠礼,“今夜不看缸,听故事。”他搬来条长凳坐下,苏若雪捧着铜盆站在他身侧,盆里盛着半盆清水。

    “各位家中第一台织机,是怎么得来的?”

    老匠的喉结动了动。

    他袖口磨破的地方露出半截靛蓝布,那是织工特有的护腕。

    “我姓陈,小名铁锁。”他声音哑得像旧纺车,“我爹临死前,把婚床的铜轴拆了。”泥地上有只萤火虫飞过,他的手突然抖起来,“说要换半台日本仿机——那铜轴是我娘的陪嫁,刻着‘百年好合’……”

    “啪。”

    布帛撕裂声在暮色里格外清晰。

    陈铁锁的话被截断,他抬头时,其余十一人正解着对襟衫。

    初秋的风掀起他们的衣角,十七道青灰色刺青从臂弯漫到锁骨——是钉子形状,钉头朝下,钉尾缠着棉线。

    “我师父是心钉盟老六。”说话的是个中年妇人,她的刺青边缘泛着淡红,“他咽气前用烧红的铁签子给我烙的,说‘钉子拔了,印子得留着’。”

    苏若雪的铜盆“当啷”一声磕在缸沿。

    她伸手去捂嘴,指缝里漏出抽噎:“我爹……他刻在缸上的名字,原来不是十七个人。”

    “是十七把火。”顾承砚的声音发紧。

    他从怀里摸出油纸包,层层揭开时,松烟墨的气息混着陶土味漫开。

    “苏先生留的图录,要用水显文。”他将纸页浸入铜盆,幽蓝字迹浮起的刹那,所有人都跪了下去。

    “缸启之日,即盟复之时。”顾承砚念得很慢,每字都像砸在陶缸上的槌声,“推一人为砚,承火为雪,织经纬以抗倾轧。”

    陈铁锁的额头抵着泥地:“顾少,您就是‘砚’。”

    “我不为盟主。”顾承砚弯腰将老人扶起来,图录转手递到陈铁锁怀里,“守纹会明儿设‘传承堂’,诸位定技术、传秘法、分订单——我只做搭台的。”他望向苏若雪,她正用袖口擦脸,睫毛上挂着水珠,“若雪管账,你们管技,日本人要断我们的线?我们就织张更密的网。”

    青鸟的短刀突然出鞘。

    金属刮擦声里,他从最末那口缸底撬出个铜匣,匣面的铜绿被擦去后,“申江实业监察使”七个字亮得刺眼,背面“07”的编号泛着冷光。

    顾承砚捏着铜匣,指腹摩挲过“监察使”三个字——苏父当年总说“实业要有人看”,原来这“看”的人,早把眼睛埋进了土里。

    “山本商事买走地契那天,我烧了半屋子账本。”他突然笑了,“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地契不在纸里。”他望向十二人臂上的刺青,又望向苏若雪发间晃动的银簪——那是今早老妇人硬塞的,说是“给织网的女先生压发”,“在这儿。”他敲了敲自己心口。

    夜更深了。

    十二人离开时,陈铁锁把铜匣塞回顾承砚手里:“监察使的印,该看路的人拿着。”苏若雪抱着空铜盆去厨房,青鸟则蹲在缸边检查封蜡——他总说“夜里的响动比白天真”。

    顾承砚独自在缸前坐了很久。

    露水打湿了长衫,他却不觉得冷。

    直到后半夜,新园值守的梆子声突然变了调:“顾少!陶缸区有动静!”

    他抄起墙角的火把冲过去时,十七口缸在月光下泛着青灰。

    每口缸的缸沿都有三道浅痕,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叩过。

    顾承砚摸出随身携带的机针,比了比痕迹间距——三指宽,和老式织机的提综节拍分毫不差。

    风掠过黄浦江,带来若有若无的纺车声。

    他望着缸上的痕迹,突然想起苏父临终前说的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