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田!” 王阿福高声唱喏,两名农户捧着陶碗上前,一碗粟酒洒向田埂,一碗浸种后的良种撒向土壤,“愿土地滋养,种子茁壮,秋收满仓!” 农户们纷纷弯腰,掬起一捧湿土放在胸前,晨雾中,金黄的种子与黝黑的泥土相映,充满生机。仪式结束,王阿福将开犁锄递给陈老栓与耶律娜:“汉契同心,共启春耕!”
陈老栓与耶律娜并肩弯腰,锄刃插入湿润的土壤,用力一翻,带着草香的泥土翻出地面。晨雾中,农户们迅速散开,按 “浸种 - 点播 - 覆土” 的流程展开播种。陈老栓握着改良点播器,将浸好的种子装入点播器漏斗,对准田垄上的标记孔一按,三粒种子精准落入土中:“这点播器比去年更顺手,刻度准,下种匀,每亩能省半升种!” 他对身旁的耶律石说,后者正用脚轻轻覆土,动作轻柔却迅速。
耶律娜带着部落妇女负责 “逐行检查”,她们手持木尺,核对行距与株距:“陈叔,这行的株距差一寸,要再调整下点播器的刻度,” 她蹲下身,用手指拨正偏移的种子,“去年就是这里的苗长得密,影响了产量,今年可得按标准来。”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田间 “抽样检查”,随机选取三行播种区,数出种子数量与深度:“深度两寸,株距六寸,合格率九成八,很好,” 他对王阿福说,“再提醒农户们,播完一行要踩实土壤,防止种子被鸟啄食。”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刚播种的田垄上。王阿福检查播种进度,已完成三成,农户们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浸种后的种子在阳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仿佛已迫不及待要扎根土壤。“中午要浇一次‘定根水’,用望川渠的活水,别用塘水,” 他对农户们喊道,“浇完后在田埂插‘驱鸟稻草人’,咱们得守好这刚播下的希望。”
午间的日头渐暖,望川渠的 “竣工验收现场” 人声鼎沸。王晏之带着水利工匠、六州农官及农户代表,按北宋 “水利工程验收标准”,对疏浚后的望川渠进行全面检测 —— 清淤深度、渠堤强度、水流量、灌溉覆盖范围,每一项都需达标,这是春耕灌溉的生命线。
“清淤深度检测,渠底平均深度三尺二寸,超过标准二寸!” 工匠组长高声汇报,手中的木尺插入渠底淤泥,拔出后刻度清晰。陈老栓作为农户代表,亲自下到渠中,用手触摸渠壁:“这三合土堤岸真结实,摸上去硬邦邦的,去年雨季冲垮的地方,今年修补得比原来还厚,” 他对王晏之说,“以后浇水再也不用担心渠堤塌了。”
耶律娜则带着人检查 “支渠接口”—— 望川渠的主干渠与各州县的支渠连接处,是最容易漏水的地方,如今已用 “铁箍加固 + 水泥勾缝”(北宋早期的糯米灰浆水泥)处理。“接口处滴水不漏,水流量很稳,” 她打开支渠闸门,水流顺畅地涌入支渠,溅起的水花落在渠边的草地上,滋润出一片嫩绿,“咱们部落的麦田就在支渠下游,这下浇水再也不用等了!”
最关键的 “水流量测试” 开始了 —— 工匠们打开上游的拦水闸,清澈的渠水奔腾而下,流入主干渠。王晏之让人在渠中放置 “流量木尺”(刻有刻度的木杆),记录水流速度与高度:“流速三尺每秒,水流量足够覆盖六州所有垦荒田,两时辰内可完成首轮灌溉!” 他兴奋地宣布,午间的阳光照在渠面上,波光粼粼,农户们欢呼起来,这是对他们半个月疏浚劳作的最好回报。
验收结束后,王晏之让人在渠边立起 “望川渠碑”,碑文记载着疏浚工程的始末与汉契农户的贡献,碑座两侧刻着 “汉契同心疏碧水,春耕共饮灌良田”,午间的阳光洒在石碑上,格外庄重。
黄昏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居庸关的 “春防联动响应中心” 号角声急促响起 —— 边境预警线的牧民斥候传来 “双响箭” 信号,意味着发现辽军踪迹。李二郎立刻起身,沙盘上的狼烟塔分布图瞬间清晰:“哈桑带五十骑驰援‘野狼谷预警点’,耶律帖木儿带牧民协防‘黑风洞观察塔’,我带百人驻守居庸关,随时准备增援!”
信号传递极快,两刻钟后,狼烟塔升起 “黑烟”—— 代表辽军小股活动。不久,前方斥候传回消息:“十五名辽军骑兵在野狼谷附近徘徊,疑似侦查,未携带攻城器械。” 哈桑的骑兵队已抵达预警点,他让人举起 “劝降旗”(上写 “汉契一家,勿犯边境”),同时用神臂弓对准辽军方向:“我们无意开战,但也绝不退让,立刻退回辽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辽军骑兵见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