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清理麦田里的残雪,尤其是麦垄间的积冰,别冻伤嫩芽!” 王阿福高声部署,汉契农户们已带着木耙、竹筐在田边列队。汉人农户陈老栓用木耙轻轻推开麦株旁的积雪,动作轻柔得像呵护婴儿:“这嫩芽刚冒头,脆得很,积雪压久了会弯,” 他对身旁的契丹农户耶律娜说,“你看这株,积雪化了就直起来了,得赶紧把剩下的雪清完。” 耶律娜点头,用竹筐捡拾田间的碎冰,筐底垫着干草,防止冰块划伤苗株。
归降的耶律石推着 “返青肥车” 在田间穿梭,车上装的是腐熟的羊粪与草木灰混合肥 —— 这种肥料氮钾含量高,既能促进根系生长,又能增强抗寒能力。“每株苗旁撒一小撮,别撒在叶片上,” 他边撒边指导农户,“撒完用土盖一下,肥料融得快,苗长得也壮。”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样田布置 “蚜虫监测卡”,用羊油浸泡过的纸片插在田埂边:“这卡能吸引蚜虫,若卡上蚜虫超过五只,就要用艾草灰防治 —— 去年泗州用这方法,蚜虫防治率达九成五。”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刚清理完积雪的麦田上。王阿福检查苗情,嫩芽已普遍长至一寸二,叶片翠绿鲜亮,没有冻伤迹象。“接下来要浇一次‘返青水’,用望川渠的温水,” 他对农户们说,“浇水要匀,别淹了苗株,浇完后再松一次土,让土壤透气。” 农户们纷纷拿起陶壶浇水,晨雾中的水珠落在嫩芽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仿佛撒了一地的绿宝石。
午间的日头渐暖,幽州城外的 “储粮全域盘点现场” 一片忙碌。王晏之带着周仓与六州储粮官,正在对燕云六州的储粮进行 “冬末盘点”—— 按北宋 “官储盘点制度”,需逐窖核对粮食数量、检验粮食品质,分类统计 “军粮”“民粮”“种子粮”,还要清理霉变、虫蛀的粮食,确保春耕前储粮数据准确无误。
“涿州储粮窖,军粮五万石,民粮三万石,种子粮两万石,粮食品质甲等,无霉变!” 周仓高声宣读盘点结果,储粮官们在《全域储粮册》上逐一记录,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粮堆翻动的 “簌簌” 声交织。陈老栓作为农户代表,也参与了盘点 —— 他用 “粮探子” 插入粮堆,拔出后闻了闻:“这粟米还带着新粮的香味,储存得真好,” 他对王晏之说,“家里的存粮也按官府的方法,用草木灰防潮,一点没坏。”
耶律娜则带着部落妇女,负责 “种子粮筛选”—— 将储粮中的 “良种” 挑出来,单独储存,这些种子将用于春耕播种。“良种要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没有虫蛀痕迹,” 她边挑边说,手里的竹筛上下晃动,瘪粒与杂质落在筛下,留下的全是圆润饱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明年播种,肯定能长出壮苗。” 午间的阳光照在种子堆上,金黄的麦粒泛着暖光,仿佛已能看到来年的丰收。
盘点至黄昏,结果终于统计完成:六州共储粮四十五万石,其中军粮十五万石、民粮二十万石、种子粮十万石,粮食品质均达甲等,霉变率不足千分之一。“比预期多储了三万石,这是汉契农户丰收与节约的成果,” 王晏之欣慰地说,“种子粮已单独封存,春耕前会分发给各州县,确保播种需求。”
黄昏的风带着暖意,吹得居庸关的 “边境联防总结会” 现场旗帜猎猎作响。李二郎与哈桑、耶律帖木儿,还有各哨卡队长围坐在沙盘旁,正在复盘冬季联防情况 —— 从冬防部署到雪地御袭,共处置辽军小股袭扰三次,均成功驱离,未造成人员伤亡,防御工事完好率达百分之百,流动侦查队传递情报及时率达九成八。
“耶律帖木儿部落的牧民在雪地陷阱设置、地形侦查上立了大功,” 李二郎指着沙盘上的北风谷,“三次袭扰中,冰雪陷阱均发挥了关键作用,要给予表彰 —— 奖励羊五十只、粟米十石,分给参与联防的牧民。” 耶律帖木儿起身致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燕云也是我们的家园,守护边境是本分。”
哈桑则总结防御不足:“夜间巡逻的信号传递还不够快,下次可在巡逻路线上设置‘烽火台’,每十里一座,用不同颜色的火光传递情报 —— 红光代表紧急,白光代表正常,” 他顿了顿,“还要给巡逻队配备‘雪地靴’(鞋底钉铁掌,防滑),这次有两名士兵因鞋底打滑摔伤,要吸取教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二郎最后部署 “春备联防调整”:“冬季即将结束,春季草原返青后,辽军骑兵机动性会增强,要提前在‘野狼谷’‘黑风洞’增设‘观察塔’,派两名斥候常驻;联防演练从每月一次增加到每半月一次,重点演